摘要 | 第1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1 引言 | 第14-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当代城市河道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1.1.2 风景园林实践走向——弹性景观 | 第14-15页 |
1.1.3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弹性设计理念的指导 | 第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7-18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案例分析 | 第18-34页 |
2.1 弹性设计理念含义 | 第18-19页 |
2.1.1 弹性设计理念起源与含义 | 第18页 |
2.1.2 弹性设计理念与相关概念区分 | 第18-19页 |
2.2 国内外弹性设计理念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2.2.1 国外弹性设计理念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2.2.2 国内弹性设计理念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3 国内外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2.3.1 国外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2.3.2 国内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述 | 第24-26页 |
2.4 弹性设计理念应用在城市河道的研究概况 | 第26-27页 |
2.5 国内外弹性设计理念应用在景观设计方面的案例分析 | 第27-33页 |
2.5.1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 第27-30页 |
2.5.2 荷兰鹿特丹Benthemplein水广场 | 第30-31页 |
2.5.3 金华燕尾洲公园 | 第31-32页 |
2.5.4 弹性设计理念主要应用形式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弹性设计理念与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契合性 | 第34-42页 |
3.1 城市河道环境特征分析 | 第34-36页 |
3.1.1 景观元素复杂性 | 第34页 |
3.1.2 自身系统不稳定性 | 第34-35页 |
3.1.3 功能复合多样性 | 第35-36页 |
3.2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主要难题 | 第36-38页 |
3.2.1 抵抗能力全面下降 | 第36-37页 |
3.2.2 城市河道景观断裂 | 第37页 |
3.2.3 自我恢复能力弱 | 第37-38页 |
3.3 将弹性设计理念引入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 | 第38-39页 |
3.3.1 城市河道大背景与弹性设计理念解决问题一致 | 第38页 |
3.3.2 景观设计过程与弹性设计理念运作过程一致 | 第38-39页 |
3.3.3 弹性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景观系统中的运作 | 第39页 |
3.4 我国城市河道传统设计与在弹性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差异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弹性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 第42-53页 |
4.1 规划设计原则 | 第42-44页 |
4.1.1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 | 第42页 |
4.1.2 整体性发展原则 | 第42页 |
4.1.3 动态适应性原则 | 第42-43页 |
4.1.4 功能多样性原则 | 第43页 |
4.1.5 可调节性原则 | 第43页 |
4.1.6 适度弹性原则 | 第43-44页 |
4.1.7 经济性原则 | 第44页 |
4.2 规划设计思路 | 第44-46页 |
4.2.1 场地调研分析 | 第44页 |
4.2.2 制定规划目标 | 第44-45页 |
4.2.3 前期构想 | 第45页 |
4.2.4 总体布局 | 第45页 |
4.2.5 系统规划设计 | 第45-46页 |
4.2.6 活动策划,丰富体验形式 | 第46页 |
4.3 规划设计策略 | 第46-51页 |
4.3.1 近期开发与远期发展相适应策略 | 第46-47页 |
4.3.2 多种功能相互协调策略 | 第47页 |
4.3.3 多层次防御抗干扰策略 | 第47-48页 |
4.3.4 多场景模式预测策略 | 第48页 |
4.3.5 营造弹性空间策略 | 第48-49页 |
4.3.6 传承文化景观策略 | 第49页 |
4.3.7 植物景观弹性设计策略 | 第49-50页 |
4.3.8 完善水弹性系统策略 | 第50页 |
4.3.9 “硬”工程转化为“软”工程策略 | 第50-51页 |
4.3.10 建立弹性管理体系策略 | 第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弹性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平舆县小清河景观规划设计 | 第53-90页 |
5.1 规划设计背景 | 第53页 |
5.2 项目解读 | 第53-60页 |
5.2.1 地理区位 | 第53-54页 |
5.2.2 城市自然概况 | 第54页 |
5.2.3 人文历史分析 | 第54-55页 |
5.2.4 规划范围、期限和依据 | 第55-56页 |
5.2.5 基地区位条件分析 | 第56页 |
5.2.6 基地周边用地综述 | 第56-57页 |
5.2.7 现状分析 | 第57-60页 |
5.2.8 干扰预测分析 | 第60页 |
5.3 规划愿景 | 第60-61页 |
5.3.1 规划定位 | 第60页 |
5.3.2 规划目标 | 第60-61页 |
5.4 景观框架 | 第61-63页 |
5.4.1 总体规划 | 第61-62页 |
5.4.2 道路系统 | 第62-63页 |
5.5 分区规划和景点设计 | 第63-77页 |
5.5.1 弹性缓冲区 | 第63-68页 |
5.5.2 休闲娱乐区 | 第68-71页 |
5.5.3 历史文化区 | 第71-74页 |
5.5.4 核心保护区 | 第74-77页 |
5.6 弹性设计理念在平舆县小清河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 第77-85页 |
5.6.1 弹性动态适应 | 第77-78页 |
5.6.2 多功能兼容 | 第78页 |
5.6.3 多层次防洪体系 | 第78-79页 |
5.6.4 弹性空间 | 第79页 |
5.6.5 弹性文化景观 | 第79-80页 |
5.6.6 可食性景观 | 第80-81页 |
5.6.7 互利共生种植法 | 第81-82页 |
5.6.8 “会呼吸”的铺装 | 第82-83页 |
5.6.9 弹性驳岸 | 第83-85页 |
5.6.10 灵活的管理体系 | 第85页 |
5.7 种植规划 | 第85-87页 |
5.7.1 规划原则 | 第85-86页 |
5.7.2 树种选择 | 第86-87页 |
5.8 园林小品设施设计 | 第87-89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6 结论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