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务服务人员职业倦怠研究--以J县为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论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5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1.1 职业倦怠 | 第22页 |
2.1.2 政务服务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2.2 职业倦怠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2.1 Maslach三维度理论 | 第23-24页 |
2.2.2 激励保健理论 | 第24页 |
2.2.3 人职匹配理论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J县基层政务服务人员职业倦怠调查分析 | 第26-37页 |
3.1 问卷调查 | 第26-28页 |
3.1.1 调查的目的及内容 | 第26页 |
3.1.2 调查对象及样本选取 | 第26页 |
3.1.3 调查开展方式 | 第26-27页 |
3.1.4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7页 |
3.1.5 调查组织实施情况 | 第27-28页 |
3.2 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3.2.1 职业倦怠整体情况分析 | 第28-29页 |
3.2.2 情绪衰竭维度分析 | 第29页 |
3.2.3 玩世不恭维度分析 | 第29-30页 |
3.2.4 成就感低落维度分析 | 第30页 |
3.3 不同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分析 | 第30-34页 |
3.3.1 性别 | 第31页 |
3.3.2 年龄 | 第31-32页 |
3.3.3 学历 | 第32页 |
3.3.4 工作年限 | 第32-33页 |
3.3.5 职务 | 第33页 |
3.3.6 “身份” | 第33-34页 |
3.3.7 工作量 | 第34页 |
3.4 职业倦怠成因问卷调查结果 | 第34-35页 |
3.4.1 问卷调查成因总体情况 | 第34-35页 |
3.4.2 职业倦怠成因调查结果分析 | 第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基层政务服务人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 第37-45页 |
4.1 组织影响因素 | 第37-39页 |
4.1.1 考核及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37-38页 |
4.1.2 职业培训制度不健全 | 第38-39页 |
4.1.3 “身份”差异造成的限制 | 第39页 |
4.2 社会影响因素 | 第39-41页 |
4.2.1 外部舆论压力逐渐增强 | 第40页 |
4.2.2 人际关系处理占用大量精力 | 第40-41页 |
4.2.3 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建立 | 第41页 |
4.3 个人因素 | 第41-43页 |
4.3.1 工作现状与个人定位的不匹配 | 第42页 |
4.3.2 心理失衡的累积 | 第42-43页 |
4.3.3 自我调节能力缺乏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5章 缓解基层政务服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 第45-54页 |
5.1 组织层面 | 第45-48页 |
5.1.1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第45-46页 |
5.1.2 健全激励机制 | 第46页 |
5.1.3 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 | 第46-47页 |
5.1.4 创新职业培训制度 | 第47-48页 |
5.2 社会层面 | 第48-50页 |
5.2.1 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 | 第48-49页 |
5.2.2 疏通利益表达及对话协商渠道 | 第49页 |
5.2.3 建立对基层政务服务人员的合理预期 | 第49-50页 |
5.3 个人层面 | 第50-53页 |
5.3.1 全面提升自身能力 | 第50-51页 |
5.3.2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 第51页 |
5.3.3 增强职业倦怠应对能力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A 职业倦怠调查问卷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