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轮侧内板冲压成形及回弹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汽车覆盖件模具技术的发展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3-15页 |
1.2.3 发展趋势 | 第15页 |
1.3 冲压模具开发 | 第15-16页 |
1.4 冲压成形缺陷及解决措施 | 第16-18页 |
1.5 本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板料冲压成形理论及回弹研究 | 第19-29页 |
2.1 板料冲压成形应力应变分析 | 第19-21页 |
2.2 板料成形屈服准则 | 第21-24页 |
2.2.1 Tresca屈服准则 | 第21页 |
2.2.2 Von Mises屈服准则 | 第21-22页 |
2.2.3 Hill屈服准则 | 第22-23页 |
2.2.4 Balart屈服准则 | 第23-24页 |
2.3 回弹力学机理研究 | 第24-25页 |
2.4 回弹算法 | 第25-26页 |
2.5 回弹补偿算法 | 第26-27页 |
2.6 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汽车轮侧内板成形工艺分析 | 第29-45页 |
3.1 单向拉伸试验 | 第29-33页 |
3.2 汽车轮侧内板仿真建模与模型处理 | 第33-40页 |
3.2.1 零件分析 | 第33页 |
3.2.2 导入模型 | 第33-34页 |
3.2.3 冲压方向的确定 | 第34-35页 |
3.2.4 冲压工序的设计 | 第35-36页 |
3.2.5 压料面和分模线的确定 | 第36-38页 |
3.2.6 工艺补充的设计 | 第38页 |
3.2.7 拉深筋的设计 | 第38-39页 |
3.2.8 确定毛坯形状 | 第39-40页 |
3.3 模拟工序设置 | 第40-42页 |
3.3.1 拉深工序设置 | 第40-41页 |
3.3.2 定位销的设置 | 第41-42页 |
3.3.3 压边力设置 | 第42页 |
3.4 汽车轮侧内板初次拉深成形过程模拟 | 第42-43页 |
3.5 汽车轮侧内板初次模拟结果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汽车轮侧内板成形工艺参数优化 | 第45-64页 |
4.1 前言 | 第45页 |
4.2 工艺参数对成形的影响 | 第45-50页 |
4.2.1 坯料形状对成形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2 工艺补充面对成形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3 压边力对成形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4 拉深筋对成形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 正交试验优化工艺参数 | 第50-59页 |
4.3.1 考察指标 | 第52-53页 |
4.3.2 模拟结果 | 第53-57页 |
4.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4.4 工艺参数的进一步优化分析 | 第59-61页 |
4.5 后工序模拟 | 第61-62页 |
4.5.1 修边冲孔工序 | 第61-62页 |
4.5.2 翻边整形工序 | 第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汽车轮侧内板回弹补偿研究 | 第64-69页 |
5.1 迭代法回弹补偿研究 | 第64-66页 |
5.1.1 拉深工序回弹分析 | 第64-65页 |
5.1.2 修边冲孔工序回弹及补偿 | 第65页 |
5.1.3 翻边整形工序回弹及补偿 | 第65-66页 |
5.2 直接法回弹补偿研究 | 第66-67页 |
5.3 实际生产冲压件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科研情况及主要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