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5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汽车碰撞基础理论 | 第21-28页 |
2.1 汽车碰撞仿真软件LS-DYNA介绍 | 第21-23页 |
2.1.1 LS-DYNA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2.1.2 LS-DYNA功能简介 | 第22-23页 |
2.2 汽车碰撞有限元理论 | 第23-25页 |
2.2.1 非线性有限元基础理论 | 第23-24页 |
2.2.2 汽车碰撞有限元方法 | 第24-25页 |
2.3 汽车安全气囊 | 第25-27页 |
2.3.1 安全气囊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2.3.2 安全气囊的发展趋势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正面实车碰撞试验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8-43页 |
3.1 正面实车碰撞试验 | 第28-34页 |
3.1.1 新版C-NCAP简介 | 第28-29页 |
3.1.2 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过程 | 第29-31页 |
3.1.3 试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第31-34页 |
3.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4-39页 |
3.2.1 车辆模型的简化及网格的划分 | 第34-35页 |
3.2.2 假人定位及安全带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3.2.3 模型在LS-PrePost中的定义 | 第36-39页 |
3.3 仿真模型的验证 | 第39-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正面碰撞后排乘员约束系统设计研究 | 第43-61页 |
4.1 后排安全气囊的仿真研究 | 第43-51页 |
4.1.1 安全气囊系统组成 | 第43-44页 |
4.1.2 安全气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4.1.3 安全气囊参数设置 | 第45-47页 |
4.1.4 后排气囊对乘员的保护 | 第47-51页 |
4.2 后排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设计 | 第51-55页 |
4.2.1 设计目的 | 第51-52页 |
4.2.2 结构设计 | 第52-53页 |
4.2.3 实施方案 | 第53-55页 |
4.3 后排可翻转座椅坐垫仿真研究 | 第55-60页 |
4.3.1 后排坐垫翻转系统的提出及翻转原理 | 第55-57页 |
4.3.2 后排座椅坐垫翻转系统模型建立 | 第57-58页 |
4.3.3 后排坐垫翻转对假人保护效果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后排乘员约束系统参数优化 | 第61-73页 |
5.1 后排乘员约束系统参数匹配 | 第61-64页 |
5.1.1 参数选取 | 第61-62页 |
5.1.2 参数优化 | 第62-64页 |
5.2 高速碰撞下约束系统的保护效果分析 | 第64-69页 |
5.2.1 台车碰撞试验 | 第65-67页 |
5.2.2 乘员保护效果分析 | 第67-69页 |
5.3 不同碰撞类型约束系统保护效果分析 | 第69-72页 |
5.3.1 64km/h的40%重叠可变形壁障偏置碰撞 | 第69-70页 |
5.3.2 左30°角刚性壁障碰撞 | 第70-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73-7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