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钢管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钢管混凝土的应用及发展第12-14页
        1.2.1 钢管混凝土在国外的应用及发展第12-13页
        1.2.2 钢管混凝土在国内的应用及发展第13-14页
    1.3 研究现状分析第14-17页
        1.3.1 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2 钢管高强混凝土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 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模型研究第17-19页
        1.4.1 混凝土本构第17页
        1.4.2 约束混凝土本构第17-19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圆钢管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短柱轴压试验第20-41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高强机制砂混凝土与钢管材料性能第20-27页
        2.2.1 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及工作性能第20-23页
        2.2.2 高强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第23-26页
        2.2.3 钢管材料性能第26-27页
    2.3 圆钢管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短柱轴压试验设计第27-31页
        2.3.1 试件设计第27-29页
        2.3.2 试件制作第29页
        2.3.3 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第29-31页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1-39页
        2.4.1 试件破坏形态第31-32页
        2.4.2 部分试件钢管管壁撕裂现象及分析第32-34页
        2.4.3 轴向荷载-纵向变形全过程曲线cN-?研究第34-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钢管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短柱受力机理影响因素分析第41-70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钢管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短柱破坏模式及机理分析第41-56页
        3.2.1 第一组试件对比分析第42-47页
        3.2.2 第二组试件对比分析第47-50页
        3.2.3 钢管高强机制砂混凝土轴压下变形与破坏的关系第50-52页
        3.2.4 钢管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短柱受力机理分析第52-56页
    3.3 钢管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短柱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56-61页
        3.3.1 径厚比的影响第56-57页
        3.3.2 机制砂原料形态的影响第57-59页
        3.3.3 石粉含量的影响第59-60页
        3.3.4 机制砂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60-61页
    3.4 承载力公式推导及比较第61-69页
        3.4.1 推导公式第61-62页
        3.4.2 钟善桐公式第62页
        3.4.3 韩林海公式第62-63页
        3.4.4 蔡绍怀公式第63页
        3.4.5 我国规范CECS28-90公式第63-64页
        3.4.6 欧洲规范EC4-1994公式第64页
        3.4.7 美国钢结构协会AISC360-2005公式第64-65页
        3.4.8 计算承载力与试验承载力比值分析第65-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圆钢管约束高强机制砂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研究第70-90页
    4.1 引言第70页
    4.2 钢管受力分析第70-74页
        4.2.1 钢管本构关系分析第70-72页
        4.2.2 钢管纵向和环向应变第72-73页
        4.2.3 钢管的纵向和环向应力第73-74页
    4.3 核心高强机制砂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描述第74-88页
        4.3.1 核心高强机制砂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第74-78页
        4.3.2 核心高强机制砂混凝土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第78-80页
        4.3.3 核心高强机制砂混凝土本构模型第80-85页
        4.3.4 约束高强机制砂混凝土本构模型验证第85-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90-92页
    5.1 主要结论第90-91页
    5.2 展望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8页
附录第98-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合约束高强机制砂混凝土剪力墙有限元分析及刚度退化指标限值研究
下一篇:相对区位变化下的物流园区规划实证研究--以深圳市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