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滇西边区社会--基于近代调查资料的考察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2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2-20页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四、研究重点及难点 | 第21页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滇西边区概况 | 第22-33页 |
第一节 地理和经济 | 第22-25页 |
第二节 人口和民族 | 第25-30页 |
第三节 建置沿革 | 第30-33页 |
第二章 边区政治 | 第33-56页 |
第一节 土司制度 | 第33-43页 |
一、滇西边区的“十土司” | 第33-39页 |
二、土司行政组织 | 第39-41页 |
三、土司职位的承袭 | 第41-42页 |
四、特殊行政组织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山官制度 | 第43-49页 |
一、政治组织 | 第44-47页 |
二、等级关系 | 第47-48页 |
三、习惯法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流官”政权 | 第49-56页 |
一、潞西流官政权 | 第50-51页 |
二、梁河流官政权 | 第51-52页 |
三、干崖(盈江)流官政权 | 第52页 |
四、莲山流官政权 | 第52-53页 |
五、瑞丽流官政权 | 第53-54页 |
六、陇川流官政权 | 第54-56页 |
第三章 边区经济 | 第56-70页 |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及土地分配 | 第56-58页 |
一、土地所有制 | 第56-57页 |
二、土地的分配及取得 | 第57-58页 |
第二节 生产技术与农产品 | 第58-62页 |
一、耕种方法与工具 | 第58-59页 |
二、农产品 | 第59-61页 |
三、农村副业 | 第61-62页 |
第三节 经济负担 | 第62-65页 |
一、对土司的负担 | 第62-63页 |
二、对政府的负担 | 第63-65页 |
第四节 宗教支出 | 第65-70页 |
一、修建佛寺和做摆 | 第65-67页 |
二、祭祀 | 第67-70页 |
第四章 社会生活 | 第70-86页 |
第一节 物质生活 | 第70-76页 |
一、衣 | 第70-73页 |
二、食 | 第73-75页 |
三、住 | 第75-76页 |
第二节 社会习俗 | 第76-86页 |
一、婚姻及生育 | 第76-81页 |
二、丧葬习俗 | 第81-83页 |
三、宗教信仰 | 第83-86页 |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滇西边区 | 第86-98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滇西边区社会特点 | 第86-90页 |
一、土流并治 | 第86-88页 |
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并逐步发展 | 第88-89页 |
三、各少数民族各具特色,民族交流加强 | 第89-90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对滇西边区的治理 | 第90-98页 |
一、近代边疆危机下的滇西边区 | 第90-92页 |
二、民国时期对滇西边区的治理 | 第92-98页 |
结语 | 第98-100页 |
附录 | 第100-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