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创新点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3 研究创新点 | 第8-9页 |
1.2 乡村文化景观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9-14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乡村文化景观研究范围界定 | 第11-12页 |
1.2.3 我国乡村建设思想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4 宝坻区乡村文化景观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乡村文化景观研究概况 | 第17-25页 |
2.1 乡村文化景观结构层次分类研究 | 第17-18页 |
2.2 乡村文化景观构成要素系统研究 | 第18-19页 |
2.3 乡村文化景观中人-地-文关系的复合体现 | 第19-21页 |
2.3.1 人地关系的实质体现 | 第19-20页 |
2.3.2 人文关系的本质呈现 | 第20-21页 |
2.4 乡村文化景观认知与评价概念浅析 | 第21-25页 |
2.4.1 乡村文化景观认知概念界定与研究 | 第21-23页 |
2.4.2 乡村文化景观评价概念界定及研究 | 第23-25页 |
第3章 宝坻区乡村文化景观价值探究 | 第25-87页 |
3.1 宝坻区概况 | 第25-27页 |
3.1.1 “京畿重镇”的区位优势 | 第25-26页 |
3.1.2 “北国江南”的资源优势 | 第26-27页 |
3.1.3 “人文宝地”的文化优势 | 第27页 |
3.2 宝坻区乡村文化景观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 第27-28页 |
3.3 宝坻区乡村活态性文化的景观 | 第28-43页 |
3.3.1 活态文化的概念辨析 | 第28-30页 |
3.3.2 宝坻区乡村活态文化的景观现象 | 第30-43页 |
3.4 宝坻区乡村社会性文化景观 | 第43-70页 |
3.4.1 社会性文化的概念辨析 | 第43-44页 |
3.4.2 宝坻区乡村社会性文化景观 | 第44-70页 |
3.5 宝坻区乡村非活态性文化景观 | 第70-87页 |
3.5.1 非活态文化的概念辨析 | 第70页 |
3.5.2 宝坻区乡村非活态文化景观 | 第70-85页 |
3.5.3 宝坻区乡村非活态文化景观分布特征 | 第85-87页 |
第4章 宝坻区乡村文化景观价值评价 | 第87-99页 |
4.1 宝坻区乡村文化景观价值存在 | 第87-93页 |
4.1.1 独特性价值 | 第87-90页 |
4.1.2 多样性价值 | 第90-91页 |
4.1.3 功效性价值 | 第91-92页 |
4.1.4 美学性价值 | 第92-93页 |
4.2 乡村文化景观评价体系研究与搭建方法 | 第93-99页 |
4.2.1 宝坻区乡村文化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94-96页 |
4.2.2 宝坻区乡村文化景观个类资源价值比对评价体系 | 第96-99页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 第99-107页 |
5.1 结论 | 第99-105页 |
5.1.1 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 第99页 |
5.1.2 文化开发,给予期待 | 第99页 |
5.1.3 诸多不足,有待改善 | 第99-101页 |
5.1.4 创新机制,完善思考 | 第101页 |
5.1.5 理论借鉴,应用实践 | 第101-105页 |
5.2 存在不足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附录A | 第113-118页 |
附录B | 第118-12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