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景山寿皇殿建筑研究

凡例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1-29页
    1.1 本体价值与研究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对象价值体现第12-13页
        1.1.2 研究缘起与意义第13-14页
    1.2 以往材料及研究评述第14-19页
        1.2.1 古籍文献整理评述第14-15页
        1.2.2 国内专著及期刊论文研究第15-18页
        1.2.3 国外成果搜集第18-19页
    1.3 已有研究不足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第20-23页
    1.5 研究基础与条件第23-24页
    1.6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7 论文结构第25-26页
    1.8 创新点与未尽事宜第26-29页
第2章 寿皇殿历史沿革第29-65页
    2.1 景山来历探析第29-34页
    2.2 明代寿皇殿第34-42页
        2.2.1 始建年代第34-35页
        2.2.2 始建缘由第35-37页
        2.2.3 建筑格局第37-42页
    2.3 清代移建前的寿皇殿第42-46页
        2.3.1 营缮活动第42-44页
        2.3.2 大事活动第44-46页
    2.4 移建后的寿皇殿第46-63页
        2.4.1 建筑格局第47-50页
        2.4.2 移建缘由第50-52页
        2.4.3 建筑营建第52-58页
        2.4.4 营缮活动第58-63页
    2.5 总结第63-65页
第3章 寿皇殿外部空间布局与设计意象第65-83页
    3.1 城市空间中的寿皇殿第65-68页
        3.1.1 北京城中轴线上重要的建筑群第65-66页
        3.1.2 景山最核心的建筑群第66-68页
    3.2 组群布局第68-78页
        3.2.1 空间序列第68-73页
        3.2.2 单体平面关系第73-75页
        3.2.3 立面空间设计第75-78页
    3.3 空间设计意象第78-81页
        3.3.1 中轴线上承前启后的高潮第78-79页
        3.3.2 天人合一的风水格局第79-80页
        3.3.3 礼制等级体现第80-81页
    3.4 总结第81-83页
第4章 寿皇殿建筑概述第83-151页
    4.1 中轴线主体建筑第83-117页
        4.1.1 寿皇殿大殿第83-107页
        4.1.2 寿皇门第107-117页
    4.2 内院建筑第117-132页
        4.2.1 东西燎炉第118-120页
        4.2.2 东西配殿第120-125页
        4.2.3 东西碑亭第125-129页
        4.2.4 东西正殿第129-132页
    4.3 外院建筑第132-141页
        4.3.1 神厨神库第133-138页
        4.3.2 东西井亭第138-139页
        4.3.3 东西值房第139-141页
    4.4 城门及院墙第141-146页
        4.4.1 南砖城门第141-144页
        4.4.2 其他砖城门第144-145页
        4.4.3 琉璃门第145页
        4.4.4 随墙门及院墙第145-146页
    4.5 牌楼第146-151页
第5章 寿皇殿建筑各作做法比较分析第151-199页
    5.1 木作分析第151-176页
        5.1.1 大木构架第151-160页
        5.1.2 大木构件第160-166页
        5.1.3 斗栱第166-172页
        5.1.4 庑殿推山第172-176页
    5.2 石作分析第176-193页
        5.2.1 石狮第177-181页
        5.2.2 夹杆石及戗杆兽第181-183页
        5.2.3 须弥座第183-188页
        5.2.4 望柱栏板第188-190页
        5.2.5 柱础第190-191页
        5.2.6 树池第191-193页
    5.3 瓦作分析第193-198页
        5.3.1 勾头筒瓦第193-194页
        5.3.2 正吻第194-195页
        5.3.3 小兽第195-196页
        5.3.4 瓦作样数及款识第196-198页
    5.4 总结第198-199页
第6章 祭祀陈设与礼仪活动第199-217页
    6.1 祭祀陈设第199-208页
        6.1.1 移建前寿皇殿内祭祀陈设第199-200页
        6.1.2 移建后寿皇殿内祭祀陈设第200-208页
    6.2 祭祀活动第208-216页
        6.2.1 大丧仪之礼第208-212页
        6.2.2 大祭日祭奠行礼第212-216页
    6.3 总结第216-217页
第7章 北京太庙、奉先殿及安佑宫概述第217-239页
    7.1 建制沿革第217-223页
        7.1.1 北京太庙第217-220页
        7.1.2 奉先殿第220-221页
        7.1.3 安佑宫第221-222页
        7.1.4 三者及寿皇殿的建制沿革关系第222-223页
    7.2 空间布局及形势尺度第223-234页
        7.2.1 北京太庙第223-226页
        7.2.2 奉先殿第226-228页
        7.2.3 安佑宫第228-232页
        7.2.4 三者及寿皇殿空间尺度对比第232-234页
    7.3 祭祀功能第234-237页
        7.3.1 北京太庙第234-235页
        7.3.2 奉先殿第235页
        7.3.3 安佑宫第235页
        7.3.4 寿皇殿大殿与太庙、奉先殿前殿供案祭品陈设比较第235-237页
    7.4 总结第237-239页
参考文献第239-243页
附录 A 移建之前寿皇殿营缮史料汇编第243-247页
附录 B 移建之后寿皇殿营缮史料汇编第247-261页
附录 C 移建之前寿皇殿大事活动第261-269页
附录 D 乾隆朝寿皇殿档案著录统计(移建后)第269-275页
附录 E 世祖章皇帝大丧仪第275-281页
附录 F 各建筑吻兽信息统计第281-287页
附录 G 2014 年北京景山寿皇殿建筑群测绘图目录第287-35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359-361页
致谢第361页

论文共3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景秀渠阳—天津市宝坻区乡村文化景观价值认知研究
下一篇:新艺术运动时期建筑形式的美学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