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面向地形的建筑形式生成相关论述 | 第18-40页 |
2.1 面向地形的形式生成 | 第18-29页 |
2.1.1 地形的概念与范围 | 第18-19页 |
2.1.2 地形的特性 | 第19-21页 |
2.1.3 地形构成要素提取 | 第21-25页 |
2.1.4 面向地形的形式操作方法 | 第25-29页 |
2.2 面向地形的设计方法 | 第29-36页 |
2.2.1 始于平面 | 第29-32页 |
2.2.2 霍克尼拼贴 | 第32-34页 |
2.2.3 重复、叠加 | 第34-36页 |
2.3 面向地形的建筑理念 | 第36-39页 |
2.3.1 复杂性思考 | 第36-37页 |
2.3.2 有机性思考 | 第37-38页 |
2.3.3 本土性思考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复杂性平面形式生成 | 第40-70页 |
3.1 网格拓扑变形 | 第40-52页 |
3.1.1 层状网格拓扑变形 | 第41-45页 |
3.1.2 扇形网格拓扑变形 | 第45-49页 |
3.1.3 螺旋网格拓扑变形 | 第49-51页 |
3.1.4 形象化网格拓扑变形 | 第51-52页 |
3.2 要素有机拼贴 | 第52-61页 |
3.2.1 几何要素有机拼贴 | 第53-56页 |
3.2.2 传统要素有机拼贴 | 第56-58页 |
3.2.3 自然要素有机拼贴 | 第58-61页 |
3.3 单元平滑嵌套 | 第61-68页 |
3.3.1 单元中心嵌套 | 第62-64页 |
3.3.2 单元并列包裹 | 第64-66页 |
3.3.3 表皮平滑混合 | 第66-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有机性建筑形体消解 | 第70-92页 |
4.1 建筑体量整体消解 | 第70-76页 |
4.1.1 体量格构化 | 第70-73页 |
4.1.2 体量碎片化 | 第73-75页 |
4.1.3 体量液态化 | 第75-76页 |
4.2 建筑界面转换消解 | 第76-86页 |
4.2.1 界面整体板片化 | 第77-79页 |
4.2.2 内外界面同构 | 第79-82页 |
4.2.3 界面与地形连续转换 | 第82-86页 |
4.3 建筑与地形混合消解 | 第86-90页 |
4.3.1 地形的切割与提取 | 第86-87页 |
4.3.2 建筑与地形的交叠 | 第87-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本土性建构形式生成 | 第92-118页 |
5.1 “弱”材料特性表达 | 第92-102页 |
5.1.1 金属塑性变形 | 第93-95页 |
5.1.2 混凝土模块重复堆砌 | 第95-97页 |
5.1.3 木材散落并置 | 第97-99页 |
5.1.4 空心砖错位砌筑 | 第99-101页 |
5.1.5 色彩混合拼贴 | 第101-102页 |
5.2 整体性建筑结构体系 | 第102-109页 |
5.2.1 本土建构形式转译 | 第103-106页 |
5.2.2 历史要素混合建构 | 第106-108页 |
5.2.3 功能要素混合建构 | 第108-109页 |
5.3 精准性建筑细部构造 | 第109-116页 |
5.3.1 杆件、板片细部构造 | 第110-112页 |
5.3.2 连续表皮细部构造 | 第112-114页 |
5.3.3 异形窗细部构造 | 第114-11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六章 米拉莱斯面向地形建筑形式的启示与传承 | 第118-134页 |
6.1 RCR事务所: 地形水平的映射 | 第118-121页 |
6.2 Mansilla+Tu?ón事务所: 地形衍生的几何秩序 | 第121-124页 |
6.3 EMBT事务所的中国建筑实践 | 第124-128页 |
6.4 米拉莱斯的建筑形式生成设计 | 第128-13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