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型罗布麻茶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罗布麻茶简介 | 第11页 |
1.1.1 红麻 | 第11页 |
1.1.2 白麻 | 第11页 |
1.2 罗布麻茶中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罗布麻茶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 | 第12页 |
1.2.2 罗布麻茶中的糖苷类化学成分 | 第12页 |
1.2.3 罗布麻茶中的醇类和甾体类化学成分 | 第12页 |
1.2.4 罗布麻茶中的鞣质类化学成分 | 第12页 |
1.2.5 罗布麻茶中的氨基酸类化学成分 | 第12-13页 |
1.2.6 罗布麻茶中的有机酸类化学成分 | 第13页 |
1.3 罗布麻茶的生理活性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抗氧化活性 | 第13-14页 |
1.3.2 保护心血管作用 | 第14-16页 |
1.3.3 肝保护作用 | 第16页 |
1.3.4 镇静作用 | 第16页 |
1.3.5 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 第16页 |
1.3.6 毒性实验 | 第16-17页 |
1.4 罗布麻茶的开发利用现状 | 第17-21页 |
1.4.1 罗布红麻茶的开发利用 | 第17-19页 |
1.4.2 罗布白麻茶的开发利用 | 第19-21页 |
1.5 选题依据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响应曲面法优化罗布麻茶中黄酮提取工艺 | 第23-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1.4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25页 |
2.1.5 响应曲面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2.1.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6页 |
2.2 结果 | 第26-33页 |
2.2.1 标准曲线绘制结果 | 第26页 |
2.2.2 不同提取条件对黄酮提取量的影响 | 第26-29页 |
2.2.3 响应曲面实验结果 | 第29-31页 |
2.2.4 回归模型建立及显著性分析 | 第31-32页 |
2.2.5 交互作用分析 | 第32-33页 |
2.2.6 工艺优化结果 | 第33页 |
2.3 讨论 | 第33-36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罗布麻茶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37-5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37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7-38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38-40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40-57页 |
3.2.1 提取分离 | 第40-41页 |
3.2.2 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41-52页 |
3.2.3 化合物波谱数据 | 第52-56页 |
3.2.4 讨论 | 第56-5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罗布麻茶化学成分抗氧化活性评价 | 第59-6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59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59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59-6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1-66页 |
4.2.1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61-62页 |
4.2.2 ABTS自由基阳离子清除活性 | 第62-64页 |
4.2.3 FRAP铁离子还原活性 | 第64-66页 |
4.3 讨论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全文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