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关键词阐释 | 第9-10页 |
1.2.1 政社互动 | 第9-10页 |
1.2.2 基层政府 | 第10页 |
1.2.3 确权履责机制 | 第10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苏州高新区基层政社互动实施效果调查设计 | 第19-31页 |
2.1 调查设计依据 | 第19-20页 |
2.1.1 理论依据 | 第19页 |
2.1.2 政策依据 | 第19-20页 |
2.2 调查问卷与访谈设计 | 第20-21页 |
2.2.1 调查问卷(满意度)设计 | 第20-21页 |
2.2.2 访谈提纲设计 | 第21页 |
2.3 预测试问卷分析 | 第21-27页 |
2.3.1 探索性分析 | 第21-26页 |
2.3.2 效度分析 | 第26页 |
2.3.3 信度分析 | 第26-27页 |
2.4 正式调查问卷及发放 | 第27-31页 |
2.4.1 正式调查问卷及发放 | 第27-28页 |
2.4.2 调查问卷样本数据整理 | 第28-31页 |
3 苏州高新区基层政社互动实施效果调查结果分析 | 第31-45页 |
3.1 苏州高新区基层政社互动实施情况总体分析 | 第31-33页 |
3.1.1 苏州高新区基层政社互动实施主体满意度总体概况 | 第32页 |
3.1.2 苏州高新区基层政社互动实施满意度维度分析 | 第32-33页 |
3.2 苏州高新区基层政社互动效果居民调查分析 | 第33-39页 |
3.2.1 苏州高新区基层政社互动实施满意度总体概况 | 第33-34页 |
3.2.2 基层政社互动居民认知度分析 | 第34-37页 |
3.2.3 基层政社互动居民认可度分析 | 第37-38页 |
3.2.4 基层政社互动居民参与度分析 | 第38-39页 |
3.3 苏州高新区基层政社互动实施中的现存问题 | 第39-42页 |
3.3.1 确权制度层面:形式与实效不均衡 | 第40页 |
3.3.2 履责效能层面:意识与定位不匹配 | 第40-41页 |
3.3.3 社会融入层面:服务与需求不协调 | 第41-42页 |
3.3.4 监督机制层面:内部与外部不成熟 | 第42页 |
3.4 苏州高新区基层政社互动实施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2-45页 |
3.4.1 确权制度建设不足 | 第43页 |
3.4.2 基层履责能力缺失 | 第43页 |
3.4.3 社会参与力量薄弱 | 第43-44页 |
3.4.4 监督机制尚未健全 | 第44-45页 |
4 苏州高新区基层政社互动实施的改进建议 | 第45-50页 |
4.1 健全确权监督体系 | 第45-46页 |
4.1.1 明确权责界限 | 第45页 |
4.1.2 强化程序实效 | 第45-46页 |
4.1.3 构建监督平台 | 第46页 |
4.2 强化基层政府职责 | 第46-47页 |
4.2.1 明确主体定位 | 第46页 |
4.2.2 认清职责义务 | 第46-47页 |
4.2.3 提升履职能力 | 第47页 |
4.3 培育社区自治力量 | 第47-48页 |
4.3.1 加强社区基础平台建设 | 第47页 |
4.3.2 提高社区自我管理能力 | 第47-48页 |
4.3.3 助推社区服务水平提升 | 第48页 |
4.4 健全互动治理局面 | 第48-50页 |
4.4.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互动治理方略 | 第48页 |
4.4.2 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 第48-49页 |
4.4.3 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与生机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A 苏州高新区基层政社互动实施主体调查问卷 | 第53-55页 |
附录B 苏州高新区基层政社互动服务对象调查问卷 | 第55-57页 |
附录C 访谈提纲 | 第57-58页 |
附录D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细化表 | 第58-65页 |
附录E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履职评估细则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