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水上交通安全风险评价 | 第11-13页 |
1.3.2 风险预警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3 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第2章 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第17-28页 |
2.1 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特点分析 | 第17-24页 |
2.1.1 我国跨海客运渡轮运营概况 | 第17-18页 |
2.1.2 客滚船特性分析 | 第18-19页 |
2.1.3 跨海客运渡轮航行环境特点分析 | 第19-21页 |
2.1.4 跨海客运渡轮事故特点分析 | 第21-24页 |
2.2 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 第24-27页 |
2.2.1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风险因素识别 | 第24-25页 |
2.2.2 基于系统安全理论的风险因素分析 | 第25-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跨海客运渡轮运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 第28-43页 |
3.1 风险评价方法的比选 | 第28-29页 |
3.2 层次分析法 | 第29-31页 |
3.2.1 层次化结构的建立 | 第30页 |
3.2.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0页 |
3.2.3 一致性检验 | 第30-31页 |
3.3 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 | 第31-37页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2-33页 |
3.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3页 |
3.3.3 评价等级的确定 | 第33页 |
3.3.4 评价样本矩阵的建立 | 第33-34页 |
3.3.5 评价灰类的确定 | 第34-35页 |
3.3.6 灰色评价系数的计算 | 第35-36页 |
3.3.7 综合评价的计算 | 第36-37页 |
3.4 实例应用 | 第37-42页 |
3.4.1 客滚船运营概况 | 第37页 |
3.4.2 确定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安全风险因素的权重 | 第37-39页 |
3.4.3 评价指标等级及评分的确定 | 第39-40页 |
3.4.4 灰色模型评判分析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风险致因预测模型 | 第43-54页 |
4.1 贝叶斯网络原理 | 第43-45页 |
4.1.1 贝叶斯网络基本概念 | 第43-44页 |
4.1.2 贝叶斯网络建模 | 第44-45页 |
4.1.3 贝叶斯网络概率推断 | 第45页 |
4.2 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 第45-46页 |
4.3 客滚船班线运营安全风险贝叶斯网络结构的建立 | 第46-50页 |
4.3.1 数据与处理 | 第46-47页 |
4.3.2 贝叶斯网络结构的确定 | 第47-48页 |
4.3.3 基于GeNIe2.0软件的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 | 第48-50页 |
4.4 贝叶斯网络推理 | 第50-53页 |
4.4.1 诊断推理 | 第50-52页 |
4.4.2 敏感性推理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预警防控机制 | 第54-63页 |
5.1 预警机制 | 第54-57页 |
5.1.1 预警原则 | 第54页 |
5.1.2 预警信息来源与监测 | 第54-56页 |
5.1.3 预警决策模式 | 第56-57页 |
5.2 预控机制 | 第57-61页 |
5.2.1 组织体系 | 第57-59页 |
5.2.2 预控措施 | 第59-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创新点 | 第64页 |
6.3 后续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课题情况 | 第69-70页 |
附录 A | 第70-73页 |
附录 B | 第73-75页 |
附录 C | 第75-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