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1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1-27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21页 |
1.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21-27页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1.4 课题来源与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29-31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9页 |
1.4.2 实物工作量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沉积特征与古地理 | 第31-68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1-3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31页 |
2.1.2 构造背景及盆地演化 | 第31-32页 |
2.1.3 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地层概况 | 第32-34页 |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34-37页 |
2.2.1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年代地层划分标准 | 第34-35页 |
2.2.2 研究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35-37页 |
2.3 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37-48页 |
2.3.1 碳酸盐岩类 | 第37-42页 |
2.3.2 碎屑岩类 | 第42-45页 |
2.3.3 混积岩类 | 第45-48页 |
2.4 沉积相分析 | 第48-57页 |
2.4.1 临湘组(或涧草沟组) | 第48-49页 |
2.4.2 五峰组 | 第49-52页 |
2.4.3 观音桥组 | 第52-55页 |
2.4.4 龙马溪组 | 第55-57页 |
2.5 岩相古地理及演化 | 第57-62页 |
2.5.1 古地理编图方法 | 第57-58页 |
2.5.2 临湘期岩相古地理及演化 | 第58-60页 |
2.5.3 五峰期岩相古地理及演化 | 第60-61页 |
2.5.4 观音桥期岩相古地理及演化 | 第61-62页 |
2.5.5 龙马溪期岩相古地理及演化 | 第62页 |
2.6 研究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 | 第62-67页 |
2.6.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第63页 |
2.6.2 五峰组 | 第63-66页 |
2.6.3 龙马溪组 | 第66-6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三章 古海洋初级生产力 | 第68-86页 |
3.1 现代海洋生产力 | 第68-70页 |
3.1.1 现代海洋生产力概述 | 第68页 |
3.1.2 现代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概况 | 第68-69页 |
3.1.3 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环境因素 | 第69-70页 |
3.2 古海洋初级生产力指标 | 第70-72页 |
3.2.1 过剩铝(Alxs) | 第70-71页 |
3.2.2 磷 | 第71页 |
3.2.3 生源钡 | 第71-72页 |
3.2.4 Al/Ti 和 P/Ti | 第72页 |
3.3 剖面选择、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第72-73页 |
3.3.1 剖面选择 | 第72-73页 |
3.3.2 样品采集 | 第73页 |
3.3.3 分析测试 | 第73页 |
3.4 研究区古海洋初级生产力指标变化特征 | 第73-79页 |
3.4.1 重庆酉阳苍岭剖面生产力指标变化特征 | 第73-77页 |
3.4.2 贵州道真田家湾剖面生产力指标变化特征 | 第77-79页 |
3.5 研究区古海洋初级生产力 | 第79-84页 |
3.5.1 古海洋初级生产力指标评价 | 第79-82页 |
3.5.2 重庆酉阳苍岭剖面古海洋初级生产力 | 第82-83页 |
3.5.3 道真田家湾剖面古海洋初级生产力 | 第83-8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四章 海洋古氧相 | 第86-99页 |
4.1 古氧相的分类与特征 | 第86-87页 |
4.2 古氧相地球化学指标 | 第87-89页 |
4.2.1 铀元素(U)及其元素组合 | 第87-88页 |
4.2.2 钒(V)元素及其元素组合 | 第88-89页 |
4.2.3 镍(Ni)元素及其元素组合 | 第89页 |
4.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第89-90页 |
4.3.1 样品采集 | 第89页 |
4.3.2 分析测试 | 第89-90页 |
4.4 道真田家湾剖面古氧相指标变化特征 | 第90-92页 |
4.4.1 U/Th值变化特征 | 第90页 |
4.4.2 自生铀值变化特征 | 第90页 |
4.4.3 V/(V+Ni)值变化特征 | 第90-91页 |
4.4.4 V/Cr值变化特征 | 第91页 |
4.4.5 Ni/Co值变化特征 | 第91-92页 |
4.5 道真田家湾剖面古氧相 | 第92-94页 |
4.5.1 常氧相 | 第92页 |
4.5.2 贫氧相 | 第92-93页 |
4.5.3 准厌氧~厌氧相 | 第93页 |
4.5.4 厌氧硫化环境 | 第93-94页 |
4.6 酉阳苍岭剖面各古氧相指标变化特征 | 第94-95页 |
4.6.1 铀元素(U)含量变化特征 | 第94页 |
4.6.2 钒(V)元素变化特征 | 第94-95页 |
4.6.3 V/(V+Ni)值变化特征 | 第95页 |
4.6.4 V/Cr值变化特征 | 第95页 |
4.6.5 Ni/Co值变化特征 | 第95页 |
4.7 酉阳苍岭剖面古氧相 | 第95-97页 |
4.7.1 常氧相 | 第96页 |
4.7.2 贫氧相 | 第96-97页 |
4.7.3 准厌氧~厌氧相 | 第97页 |
4.7.4 厌氧硫化环境 | 第9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五章 高分辨率古气候分析 | 第99-110页 |
5.1 古气候研究方法—化学蚀变指数(CIA) | 第99-100页 |
5.2 样品采集、分析与矫正 | 第100-101页 |
5.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100页 |
5.2.2 分析测试 | 第100页 |
5.2.3 样品选择与矫正 | 第100-101页 |
5.3 石地1井化学蚀变指数A-CN-K图解 | 第101-102页 |
5.4 石地1井化学蚀变指数变化特征及化学风化强度 | 第102-104页 |
5.5 石地1井古气候类型 | 第104页 |
5.5.1 寒冷干旱为主的气候类型 | 第104页 |
5.5.2 温暖湿润的气候类型 | 第104页 |
5.5.3 炎热潮湿的类型 | 第104页 |
5.6 古气候意义 | 第104-106页 |
5.7 观音桥期干旱气候的岩石学证据及观音桥组成因 | 第106-108页 |
5.7.1 干旱气候的岩石学证据 | 第106-107页 |
5.7.2 观音桥组成因的新解释 | 第107-108页 |
5.8 探讨 | 第108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稳定碳同位素变化与古环境 | 第110-123页 |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第110-111页 |
6.1.1 样品采集 | 第110页 |
6.1.2 有机碳同位素测定 | 第110页 |
6.1.3 无机碳同位素测定 | 第110-111页 |
6.2 碳同位素特征 | 第111-115页 |
6.2.1 样品质量评价 | 第111-114页 |
6.2.2 生物地层与岩石地层对照 | 第114页 |
6.2.3 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变化特征 | 第114页 |
6.2.4 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变化特征 | 第114-115页 |
6.3 海洋碳循环与碳同位素异常 | 第115-120页 |
6.3.1 海洋碳循环模型 | 第115-116页 |
6.3.2 碳同位素异常的解释与古环境变化 | 第116-120页 |
6.4 古海洋环境变化与生物灭绝 | 第120-12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七章 烃源岩成因机制研究 | 第123-137页 |
7.1 研究区烃源岩的地球生物学评估 | 第123-129页 |
7.1.1 沉积相与生境型 | 第124-125页 |
7.1.2 古海洋初级生产力 | 第125页 |
7.1.3 沉积有机质的替代指标-古氧相 | 第125-126页 |
7.1.4 埋藏有机质替代指标-黄铁矿结核 | 第126页 |
7.1.5 研究区烃源岩地球生物学定性评价 | 第126-129页 |
7.2 烃源岩的“反演”评价 | 第129-132页 |
7.2.1 有机碳特征(TOC) | 第130-131页 |
7.2.2 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 | 第131页 |
7.2.3 残余有机质(TOC)反演评价与地球生物学正演评价的对比 | 第131-132页 |
7.3 有机质富集模式 | 第132-135页 |
7.4 烃源岩成因机制 | 第135-13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37-141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37-139页 |
8.2 创新点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62页 |
附表1 | 第162-164页 |
附表2 | 第164-167页 |
附表3 | 第167-170页 |
附表4 | 第170-172页 |
附表5 | 第172-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