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材料试验机与试验仪器论文--无损探伤仪器论文

多功能X射线定向仪控制系统设计及缺陷识别方法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发展概况第11-14页
        1.2.1 X射线晶体定向仪发展概况第11-13页
        1.2.2 蓝宝石单晶缺陷类型检测方法发展概况第13-14页
        1.2.3 DSP芯片的发展及应用第14页
    1.3 聚类算法及其分类第14-15页
        1.3.1 划分方法第15页
        1.3.2 层次方法第15页
        1.3.3 基于模型的方法第15页
        1.3.4 模糊聚类方法第15页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第15-17页
第2章 多功能X射线定向仪控制系统总体设计第17-25页
    2.1 系统基本概述第17-20页
        2.1.1 系统基本结构第17-18页
        2.1.2 系统基本工作流程及功能第18-19页
        2.1.3 系统研发难点第19-20页
    2.2 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第20-21页
        2.2.1 硬件结构设计第20页
        2.2.2 伺服运动单元设计第20-21页
    2.3 系统的软件结构设计第21-22页
    2.4 系统开发环境简介第22-24页
        2.4.1 硬件开发环境第22页
        2.4.2 DSP软件开发环境第22-23页
        2.4.3 上位机软件开发环境第23-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多功能X射线定向仪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第25-41页
    3.1 硬件控制电路设计第25-31页
        3.1.1 DSP最小系统硬件设计第25-27页
        3.1.2 光耦电路设计第27-28页
        3.1.3 AD转换模块电路设计第28页
        3.1.4 运动控制电路设计第28-30页
        3.1.5 通讯接口电路设计第30-31页
        3.1.6 本地键盘接口设计第31页
    3.2 DSP控制软件设计第31-37页
        3.2.1 系统初始化设计第32-34页
        3.2.2 ADC模块程序设计第34-35页
        3.2.3 ePWM模块程序设计第35页
        3.2.4 eQEP模块程序设计第35-36页
        3.2.5 串行接口SCI程序设计第36-37页
    3.3 上位机控制软件设计第37-40页
        3.3.1 软件登陆及功能选择界面第38页
        3.3.2 参数选择及设定界面第38页
        3.3.3 测量主界面第38-39页
        3.3.4 辅助功能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晶体缺陷识别算法研究第41-67页
    4.1 模糊聚类算法简介第41页
    4.2 模糊传递闭包聚类算法第41-44页
    4.3 模糊c均值算法第44-48页
        4.3.1 FCM算法的基本原理第44-46页
        4.3.2 FCM算法的基本流程第46-48页
    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48-54页
        4.4.1 FCM算法的仿真实验第48-53页
        4.4.2 仿真实验的结果与分析第53-54页
        4.4.3 FCM算法存在的问题第54页
    4.5 晶体缺陷识别算法改进第54-62页
        4.5.1 可能性c均值聚类算法第54-56页
        4.5.2 聚类有效性指标第56-57页
        4.5.3 粒子群优化算法第57-59页
        4.5.4 基于密度函数的莱茵达算法改进第59-60页
        4.5.5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PCM改进算法第60-62页
    4.6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62-66页
    4.7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晶体缺陷识别系统第67-75页
    5.1 晶片缺陷模式提取第67-68页
    5.2 C#与Matlab混合编程第68-70页
        5.2.1 Matlab生成动态链接库第68-69页
        5.2.2 C#使用Matlab生成的动态链接库第69-70页
    5.3 基于传递闭包聚类算法的实时缺陷类型识别第70-72页
    5.4 基于改进的PCM聚类算法的批量缺陷类型识别第72-73页
    5.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自动车轮动平衡测量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
下一篇:缩微智能车自主超车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