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项目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1 实地调研 | 第15页 |
1.5.2 理论研究 | 第15页 |
1.5.3 问卷调查 | 第15页 |
1.5.4 案例研究 | 第15-16页 |
2 建筑改扩建设计新旧关系研究 | 第16-21页 |
2.1 新旧建筑关系 | 第16-17页 |
2.1.1 同质同构 | 第16页 |
2.1.2 异质同构 | 第16页 |
2.1.3 同质异构 | 第16页 |
2.1.4 异质异构 | 第16-17页 |
2.2 新旧建筑组合模式 | 第17-19页 |
2.2.1 涵新于旧 | 第17页 |
2.2.2 涵旧于新 | 第17页 |
2.2.3 新旧并置 | 第17-19页 |
2.3 新旧建筑连接方法 | 第19-21页 |
2.3.1 直接连接 | 第19页 |
2.3.2 凹凸连接 | 第19-20页 |
2.3.3 连接体连接 | 第20页 |
2.3.4 灰空间连接 | 第20-21页 |
3 大学校园建筑改扩建设计相关研究 | 第21-27页 |
3.1 内部更新改造 | 第21页 |
3.2 内院空间加建 | 第21-23页 |
3.2.1 内院加建 | 第21-22页 |
3.2.2 中庭覆顶 | 第22-23页 |
3.3 水平改扩建 | 第23-24页 |
3.3.1 新旧直接交接 | 第23-24页 |
3.3.2 通过连接体连接 | 第24页 |
3.3.3 通过交通体连接 | 第24页 |
3.4 垂直改扩建 | 第24-26页 |
3.4.1 加建屋顶 | 第24-25页 |
3.4.2 屋顶加层 | 第25-26页 |
3.5 复合改扩建 | 第26-27页 |
4 整合与共生——大学校园建筑改扩建设计策略 | 第27-35页 |
4.1 整合与共生的内涵 | 第27页 |
4.2 新旧建筑整合策略 | 第27-33页 |
4.2.1 历史记忆保留 | 第27-28页 |
4.2.2 空间逻辑延续 | 第28-29页 |
4.2.3 新旧建筑协调 | 第29-32页 |
4.2.4 新旧联系密切 | 第32页 |
4.2.5 空间复合多样 | 第32-33页 |
4.3 建筑环境共生策略 | 第33-3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5 整合与共生理念下的设计实践——以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改扩建为例 | 第35-50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35-39页 |
5.1.1 项目区位 | 第35-36页 |
5.1.2 现状分析 | 第36-37页 |
5.1.3 项目内容 | 第37-38页 |
5.1.4 存在问题 | 第38-39页 |
5.2 整合的设计策略 | 第39-43页 |
5.2.1 历史记忆保留 | 第39-40页 |
5.2.2 空间逻辑延续 | 第40-41页 |
5.2.3 新旧建筑协调 | 第41页 |
5.2.4 新旧联系密切 | 第41-42页 |
5.2.5 空间复合多样 | 第42-43页 |
5.3 共生的设计策略 | 第43-45页 |
5.3.1 扩建选址 | 第43-44页 |
5.3.2 建筑与景观 | 第44-45页 |
5.3.3 建筑环境共生策略 | 第45页 |
5.4 整合与共生理念下的设计分析 | 第45-49页 |
5.4.1 生成分析 | 第45-47页 |
5.4.2 内院互动 | 第47-48页 |
5.4.3 视线互动 | 第48-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6 总结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件 | 第55-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