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储直流微电网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直流微电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1.2.1 直流微电网结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2 直流微电网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 第2章 光储直流微电网结构及原理分析 | 第18-28页 |
| 2.1 光伏系统原理及结构分析 | 第18-20页 |
| 2.1.1 光伏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 第19页 |
| 2.1.2 光伏系统结构 | 第19-20页 |
| 2.2 蓄电池工作原理与分析 | 第20-23页 |
| 2.2.1 蓄电池工作原理分析 | 第20-22页 |
| 2.2.2 蓄电池储能优缺点 | 第22-23页 |
| 2.3 超级电容工作原理分析 | 第23-24页 |
| 2.3.1 超级电容工作原理 | 第23页 |
| 2.3.2 超级电容储能的优缺点 | 第23-24页 |
| 2.4 接口电路分析 | 第24-27页 |
| 2.4.1 Boost电路拓扑结构分析 | 第24-25页 |
| 2.4.2 Buck电路拓扑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 2.4.3 Buck/Boost电路拓扑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光储直流微电网建模 | 第28-47页 |
| 3.1 光伏发电系统建模 | 第28-35页 |
| 3.1.1 光伏电池组模型 | 第28-31页 |
| 3.1.2 光伏输出特性分析 | 第31-33页 |
| 3.1.3 光伏变换器数学模型 | 第33-35页 |
| 3.2 蓄电池建模 | 第35-41页 |
| 3.2.1 蓄电池模型 | 第35-37页 |
| 3.2.2 蓄电池输出特性分析 | 第37-39页 |
| 3.2.3 蓄电池变换器数学模型 | 第39-41页 |
| 3.3 超级电容建模 | 第41-46页 |
| 3.3.1 超级电容模型 | 第41-43页 |
| 3.3.2 超级电容输出特性分析 | 第43-45页 |
| 3.3.3 超级电容变换器数学模型 | 第45-4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光储直流微电网控制策略研究 | 第47-63页 |
| 4.1 光伏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第47-50页 |
| 4.1.1 MPPT控制原理 | 第47-48页 |
| 4.1.2 光伏MPPT优化控制 | 第48-50页 |
| 4.2 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第50-55页 |
| 4.2.1 超级电容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 第50-52页 |
| 4.2.2 蓄电池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 第52-55页 |
| 4.3 基于母线电压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 第55-59页 |
| 4.3.1 光储直流微电网功率管理策略 | 第56-57页 |
| 4.3.2 光储直流微电网母线电压控制策略 | 第57-59页 |
| 4.4 电压下垂法控制策略 | 第59-62页 |
| 4.4.1 电压下垂法原理 | 第60-61页 |
| 4.4.2 电压下垂法控制模型 | 第61-62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5章 光储直流微电网仿真分析 | 第63-82页 |
| 5.1 光储直流微电网微电源仿真分析 | 第64-70页 |
| 5.1.1 光伏系统仿真分析 | 第64-66页 |
| 5.1.2 蓄电池储能仿真分析 | 第66-68页 |
| 5.1.3 超级电容储能仿真分析 | 第68-70页 |
| 5.2 光储直流微电网不同负荷状态仿真分析 | 第70-76页 |
| 5.2.1 系统轻负荷和正常负荷仿真分析 | 第71-73页 |
| 5.2.2 系统满负荷和过超负荷仿真分析 | 第73-74页 |
| 5.2.3 系统空负荷与轻负荷切换仿真分析 | 第74-76页 |
| 5.3 系统功率匹配仿真对比分析 | 第76-79页 |
| 5.4 系统母线电压仿真对比分析 | 第79-8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 6.1 总结 | 第82-83页 |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