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4页 |
1.2 重要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的创新 | 第18-19页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环境治理研究述评与实践梳理 | 第20-53页 |
2.1 范式演进下的政府绩效治理理念的变迁 | 第20-22页 |
2.2 治理与环境治理 | 第22-39页 |
2.2.1 治理与新公共治理 | 第22-23页 |
2.2.2 环境治理研究的特征与主题 | 第23-27页 |
2.2.3 环境治理的主体与制度 | 第27-39页 |
2.3 治理绩效、PV-GPG视角下政府治理绩效及环境治理绩效提升 | 第39-53页 |
2.3.1 治理绩效 | 第39-41页 |
2.3.2 PV-GPG理论及其视角下政府治理绩效 | 第41-45页 |
2.3.3 PV-GPG理论视角下环境治理绩效提升 | 第45-53页 |
第三章 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价值选择 | 第53-82页 |
3.1 价值选择分析框架 | 第53-57页 |
3.2 中美政府环境治理一般公共行政过程价值选择 | 第57-76页 |
3.2.1 环境治理一般公共行政过程价值选择研究方法 | 第57-58页 |
3.2.2 我国政府环境治理一般公共行政过程价值选择 | 第58-69页 |
3.2.3 美国政府环境治理一般公共行政过程价值选择 | 第69-74页 |
3.2.4 中美政府环境治理一般公共行政过程价值选择比较 | 第74-76页 |
3.3 政府环境治理价值实现过程中价值选择 | 第76-82页 |
3.3.1 公共治理中政府价值实现过程价值选择的路径及其特点 | 第77-79页 |
3.3.2 政府环境治理价值实现过程中价值选择特点 | 第79页 |
3.3.3 政府环境治理价值实现过程中价值选择研究样本选取 | 第79-82页 |
第四章 环境治理的价值冲突 | 第82-95页 |
4.1 环境治理中的价值选择、政府绩效与价值冲突的关系 | 第82页 |
4.2 研究样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收集与分析 | 第82-84页 |
4.2.1 环境治理价值冲突研究样本介绍 | 第82-83页 |
4.2.2 环境治理价值冲突研究方法选择 | 第83页 |
4.2.3 环境治理价值冲突研究材料收集与分析 | 第83-84页 |
4.3 JohnDayRiver环境治理主体及结构 | 第84-87页 |
4.3.1 JohnDayRiver环境治理主体 | 第84-86页 |
4.3.2 JohnDayRiver环境治理主体结构 | 第86-87页 |
4.4 JohnDayRiver环境治理价值选择分布及其冲突 | 第87-95页 |
4.4.1 JohnDayRiver环境治理价值选择分布 | 第87-91页 |
4.4.2 JohnDayRiver环境治理价值冲突 | 第91-95页 |
第五章 环境治理绩效提升的分析工具与行动策略 | 第95-110页 |
5.1 PV-GPG理论下环境治理绩效提升“落地”研究方式选择 | 第95页 |
5.2 “容忍窗口”分析工具介绍 | 第95-98页 |
5.2.1 “容忍窗口”分析工具的来源 | 第96页 |
5.2.2 “容忍窗口”的基本原理 | 第96-97页 |
5.2.3 “容忍窗口”在环境保护相关领域的应用 | 第97-98页 |
5.3 环境治理绩效“容忍窗口”适用性与分析模型开发 | 第98-102页 |
5.3.1 “容忍窗口”分析维度及其与PV-GPG理论中价值冲突、治理绩效提升的关系 | 第98-99页 |
5.3.2 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99页 |
5.3.3 分析模型的意义 | 第99-100页 |
5.3.4 分析模型的解读 | 第100-102页 |
5.4 治理绩效提升的行动策略 | 第102-110页 |
5.4.1 基于“容忍窗口”的治理绩效提升的分析维度 | 第102-104页 |
5.4.2 环境治理绩效提升的途径选择的不同情况 | 第104-105页 |
5.4.3 JohnDayRiver的环境治理绩效提升途径选择的讨论 | 第105-11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10-11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