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中房扑和房颤检测算法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论文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房扑检测算法在国内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房颤检测算法在国内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指标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设计指标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心电信号与心房活动特征 | 第14-24页 |
2.1 标准心电图与标准数据库简介 | 第14-17页 |
2.1.1 正常心电图波形及其意义 | 第14-15页 |
2.1.2 标准心电数据库 | 第15-17页 |
2.2 房扑的产生机理与分类 | 第17-18页 |
2.2.1 房扑的产生机理 | 第17-18页 |
2.2.2 房扑的分类 | 第18页 |
2.3 房颤的产生机理与分类 | 第18-20页 |
2.3.1 房颤的产生机理 | 第18-19页 |
2.3.2 房颤的分类 | 第19-20页 |
2.4 房扑与房颤在心电图中的特征及表现 | 第20-23页 |
2.4.1 房扑在心电图中的特征及表现 | 第20-21页 |
2.4.2 房颤在心电图中的特征及表现 | 第21-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房扑检测算法的研究与设计 | 第24-36页 |
3.1 房扑检测算法设计 | 第24-25页 |
3.2 房扑检测算法实现 | 第25-32页 |
3.2.1 数据简介 | 第25-26页 |
3.2.2 原始心电图数据预处理 | 第26-27页 |
3.2.3 QRS波检测算法 | 第27-29页 |
3.2.4 QRS波消除算法 | 第29-30页 |
3.2.5 房扑信号判决条件设置 | 第30-32页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房颤检测算法的研究与设计 | 第36-48页 |
4.1 房颤检测算法设计 | 第36-37页 |
4.1.1 基于心房特征的房颤检测算法 | 第36页 |
4.1.2 基于RR间期香农熵的房颤检测算法 | 第36-37页 |
4.2 房颤检测算法实现 | 第37-44页 |
4.2.1 数据简介 | 第38-39页 |
4.2.2 QRST波的消除 | 第39-40页 |
4.2.3 基于心房特征的房颤检测算法判决条件 | 第40-42页 |
4.2.4 基于RR间期香农熵的房颤检测算法实现 | 第42-43页 |
4.2.5 房颤检测算法判决条件设置 | 第43-44页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4-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2页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48-49页 |
5.2 展望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