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肝素酶基因的定向进化与表达及其低分子量肝素制备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引言第12-21页
    1.1 背景第12-15页
        1.1.1 概述第12页
        1.1.2 低分子量肝素的制备方法第12-13页
        1.1.3 肝素酶第13-15页
    1.2 研究进展第15-19页
        1.2.1 定向进化概述第15-16页
        1.2.2 定向进化策略第16-17页
            1.2.2.1 易错PCR第16-17页
            1.2.2.2 DNA改组(DNA shuffling)第17页
        1.2.3 突变体筛选策略第17-18页
        1.2.4 定向进化的应用第18-19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20页
    1.4 研究思路第20页
    1.5 研究路线第20-21页
第2章 通过易错PCR完成肝素酶突变体库的构建第21-38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3页
        2.1.1 菌种和质粒第21页
        2.1.2 酶与试剂第21-22页
        2.1.3 培养基第22-23页
        2.1.4 主要仪器设备第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31页
        2.2.1 菌株的活化与培养第23页
        2.2.2 质粒的提取第23-24页
        2.2.3 引物设计及易错PCR反应体系的确立第24-26页
            2.2.3.1 PCR引物的设计第24-25页
            2.2.3.2 易错PCR反应体系的确立第25-26页
            2.2.3.3 PCR产物的纯化第26页
        2.2.4 重组质粒pET-28a(+)-HpaⅠ的构建第26-28页
            2.2.4.1 表达载体pET-28a(+)与易错PCR纯化产物的双酶切第26-27页
            2.2.4.2 载体pET-28a(+)与目的基因Hpa Ⅰ的连接第27-28页
        2.2.5 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第28-29页
            2.2.5.1 Inoue法制备感受态细胞第28-29页
            2.2.5.2 转化第29页
        2.2.6 转化子的鉴定第29-31页
            2.2.6.1 标准PCR鉴定第29-30页
            2.2.6.2 双酶切鉴定第30页
            2.2.6.3 转化子的保存第30-31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1-36页
        2.3.1 质粒提取第31页
        2.3.2 易错PCR第31-32页
        2.3.4 表达载体pET-28a(+)与易错PCR纯化产物的双酶切第32-33页
        2.3.5 重组质粒pET-28a(+)-Hpa Ⅰ的构建第33-34页
        2.3.6 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第34页
        2.3.7 转化子的鉴定第34-36页
            2.3.7.1 标准PCR鉴定第35-36页
            2.3.7.2 双酶切鉴定第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高通量筛选方法选出高效表达菌株第38-49页
    3.1 实验材料第38-39页
        3.1.1 试剂第38-39页
        3.1.2 主要仪器设备第39页
    3.2 实验方法第39-42页
        3.2.1 菌株的活化第39-40页
        3.2.2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0页
        3.2.3 菌株的培养与诱导第40页
        3.2.4 测酶活的方法--天青A法[60]第40-41页
        3.2.5 高通量筛选第41页
        3.2.6 肝素酶标准曲线的制作第41页
        3.2.7 分光光度法测肝素酶的酶活第41-42页
        3.2.8 优化菌株的序列测定第4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2-48页
        3.3.1 菌株的活化第42页
        3.3.2 96孔板中重组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2-43页
        3.3.3 高通量筛选第43-45页
        3.3.4 肝素酶标准曲线的制作第45-46页
        3.3.5 分光光度法测肝素酶的酶活第46页
        3.3.6 优化菌株的序列测定第46-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肝素酶的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第49-58页
    4.1 实验材料第49-50页
        4.1.1 菌株第49页
        4.1.2 试剂第49-50页
        4.1.3 仪器第50页
    4.2 实验方法第50-54页
        4.2.1 重组蛋白的大量表达与样品制备第50-51页
        4.2.2 镍柱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第51页
        4.2.3 镍柱的再生第51页
        4.2.4 重组蛋白酶的酶学性质研究第51-54页
            4.2.4.1 分子量测定第52-53页
            4.2.4.2 肝素酶的最适温度及其热稳定性[61]第53页
            4.2.4.3 肝素酶的最适pH及其酸碱稳定性第53页
            4.2.4.4 不同金属离子对肝素酶活性的影响第53-54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4-57页
        4.3.1 重组蛋白酶的纯化及分子量测定第54页
        4.3.2 肝素酶的最适温度及其热稳定性第54-55页
        4.3.3 肝素酶的最适pH及其酸碱稳定性第55-56页
        4.3.4 二价阳金属离子对肝素酶活性的影响第56-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5章 利用高效表达菌株催化肝素制备LMWN第58-67页
    5.1 实验材料第58-59页
        5.1.1 菌株第58页
        5.1.2 培养基第58页
        5.1.3 试剂第58-59页
        5.1.4 仪器设备名称及型号第59页
    5.2 实验方法第59-61页
        5.2.1 各种实验条件对重组细胞催化肝素降解反应的影响[63]第59-60页
            5.2.1.1 底物浓度的影响第59页
            5.2.1.2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59-60页
            5.2.1.3 pH值的影响第60页
            5.2.1.4 转速的影响第60页
            5.2.1.5 细胞密度的影响第60页
        5.2.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64-67]第60-61页
            5.2.2.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缓冲液的配制第60页
            5.2.2.1 PAGE凝胶的制备第60-61页
            5.2.2.3 电泳第61页
            5.2.2.4 染色与脱色第61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1-65页
        5.3.1 各种实验条件对重组细胞催化肝素降解反应的影响第61-64页
            5.3.1.1 底物浓度的影响第61-62页
            5.3.1.2 温度的影响第62页
            5.3.1.3 pH值的影响第62-63页
            5.3.1.4 转速的影响第63页
            5.3.1.5 细胞密度的影响第63-64页
        5.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第64-65页
    5.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6章 结论第67-70页
    6.1 课题研究成果第67-68页
    6.2 课题创新点第68页
    6.3 课题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附录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VCAM-1胞外区蛋白D1-D4结构域蛋白原核和真核表达
下一篇:一个新型的海洋细菌来源的α-淀粉酶的鉴定、系统分类和C末端结构域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