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分布式电源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2.2 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主动配电网规划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分布式电源的特性研究 | 第14-27页 |
2.1 分布式电源的定义 | 第14-15页 |
2.2 分布式电源的分类 | 第15-16页 |
2.3 典型分布式电源特性研究 | 第16-19页 |
2.3.1 风能发电 | 第16-17页 |
2.3.2 光伏发电 | 第17-18页 |
2.3.3 微燃机发电 | 第18页 |
2.3.4 燃料电池发电 | 第18-19页 |
2.4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 | 第19-23页 |
2.4.1 典型分布式电源的接口类型 | 第19页 |
2.4.2 潮流计算中各类型节点的处理 | 第19-21页 |
2.4.3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 | 第21-23页 |
2.5 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的影响 | 第23-26页 |
2.5.1 分布式电源并网对线路损耗的影响 | 第23-24页 |
2.5.2 分布式电源并网对节点电压的影响 | 第24-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主动配电网及其主动管理模式研究 | 第27-35页 |
3.1 主动配电网定义 | 第27-28页 |
3.2 主动配电网特征 | 第28-29页 |
3.3 主动配电网的关键技术 | 第29-31页 |
3.3.1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关键技术 | 第29页 |
3.3.2 输电线路智能自动化技术 | 第29-30页 |
3.3.3 用户互动用电技术 | 第30页 |
3.3.4 储能技术 | 第30-31页 |
3.3.5 配电网智能化调度技术 | 第31页 |
3.4 ADN中分布式电源的主动管理模式 | 第31-33页 |
3.5 ADN中分布式电源消纳能力研究 | 第33-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 | 第35-52页 |
4.1 分布式电源及负荷时间特性曲线研究 | 第35-39页 |
4.1.1 分布式电源出力的时序特性 | 第35-36页 |
4.1.2 负荷的时序特性 | 第36-39页 |
4.2 采用主动管理策略的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模型 | 第39-42页 |
4.2.1 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上层数学模型 | 第39-41页 |
4.2.2 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下层数学模型 | 第41-42页 |
4.3 配电网双层规划总模型 | 第42-43页 |
4.4 双层优化配置模型的算法研究 | 第43-50页 |
4.4.1 混合蛙跳算法 | 第43-45页 |
4.4.2 遗传算法 | 第45-48页 |
4.4.3 改进的遗传蛙跳算法 | 第48-50页 |
4.4.4 双层规划模型寻优流程 | 第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算例分析 | 第52-59页 |
5.1 主动配电网中DG消纳能力算例分析 | 第52-54页 |
5.1.1 DG单点消纳能力研究 | 第53页 |
5.1.2 DG多点消纳能力研究 | 第53-54页 |
5.2 主动配电网中DG优化配置算例分析 | 第54-57页 |
5.2.1 主动管理前后算例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5.2.2 考虑DG及负荷时间特性前后算例结果分析 | 第56页 |
5.2.3 将系统碳排放指标纳入目标函数前后算例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5.3 改进蛙跳算法算例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