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化海洋中人工扰动诱发内波实验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海洋内波的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2.2 内波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内波的实验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4 海洋内波的探测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海洋内波的产生与传播规律 | 第19-31页 |
2.1 内波基础理论 | 第19-23页 |
2.1.1 内波基本概念 | 第19-21页 |
2.1.2 内波基本方程 | 第21-23页 |
2.2 海洋内波的产生机制 | 第23-26页 |
2.2.1 海洋跃层的时空特性 | 第23-25页 |
2.2.2 海洋内波的诱发源 | 第25-26页 |
2.3 海洋内波的传播特性 | 第26-30页 |
2.3.1 海洋内波的三维传播特性 | 第26页 |
2.3.2 背景剪切流场中的内波 | 第26-27页 |
2.3.3 海洋内波的特殊传播现象 | 第27-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人工扰动诱发海洋内波实验模型 | 第31-49页 |
3.1 人工扰动诱发内波水槽 | 第31-34页 |
3.1.1 水槽模型结构与参数 | 第31-33页 |
3.1.2 实验基本假定 | 第33-34页 |
3.2 实验室密度稳定分层水体环境 | 第34-38页 |
3.2.1 内波实验水槽分层水体制备 | 第34-37页 |
3.2.2 实验模型密度剖面与浮频率剖面 | 第37-38页 |
3.3 人工扰动方法 | 第38-43页 |
3.3.1 贯穿式扰动 | 第38-41页 |
3.3.2 非贯穿扰动 | 第41-43页 |
3.4 人工诱发内波的记录与分析方法 | 第43-48页 |
3.4.1 波形摄录与处理 | 第43-46页 |
3.4.2 波形表达 | 第46-47页 |
3.4.3 内波特征参数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人工扰动诱发海洋内波特性分析 | 第49-79页 |
4.1 浮体扰动诱发内波 | 第49-62页 |
4.1.1 浮体扰动跃层 | 第49页 |
4.1.2 浮体扰动诱发内波波形 | 第49-53页 |
4.1.3 浮体扰动内波参数分析 | 第53-62页 |
4.2 薄膜扰动诱发内波 | 第62-69页 |
4.2.1 薄膜扰动跃层 | 第62页 |
4.2.2 薄膜扰动诱发内波波形 | 第62-65页 |
4.2.3 薄膜扰动内波参数分析 | 第65-69页 |
4.3 非贯穿扰动诱发内波 | 第69-73页 |
4.3.1 平板打击 | 第69-71页 |
4.3.2 气囊塌陷 | 第71-72页 |
4.3.3 楔体下滑 | 第72-73页 |
4.4 人工扰动诱发海洋内波特性分析 | 第73-75页 |
4.4.1 人工内波特征参数分析 | 第73-74页 |
4.4.2 人工扰动内波效果分析 | 第74-75页 |
4.5 利用人工扰动诱发海洋内波的结构设计 | 第75-77页 |
4.5.1 筒状气囊 | 第75-76页 |
4.5.2 柔性薄膜 | 第76-77页 |
4.5.3 流致推板 | 第7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5.1 结论 | 第79-80页 |
5.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