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关于城市肌理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关于沈阳方城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近代沈阳方城城市空间肌理形成过程 | 第20-28页 |
2.1 沈阳城市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2.1.1 沈阳城市发展沿革 | 第20-21页 |
2.1.2 近代沈阳方城空间肌理演变研究的时间阶段划分 | 第21-22页 |
2.2 近代沈阳方城城市空间肌理的阶段性演变 | 第22-26页 |
2.2.1 清盛京都城的延续与近现代城市形态的萌发(1906年~1912年) | 第22-24页 |
2.2.2 民国时期沈阳方城城市肌理的更新演变(1912年~1930年) | 第24-25页 |
2.2.3 沈阳方城城市空间肌理的缓慢发展时期(1931年~1949年)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节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近代沈阳方城城市空间肌理的特征 | 第28-82页 |
3.1 边界肌理研究 | 第29-37页 |
3.1.1 方城外边界形态与性质的转变 | 第29-34页 |
3.1.2 方城井字形道路及内环涂边界空间属性的演变分析 | 第34-35页 |
3.1.3 城内各街坊内、外边界空间的演变分析 | 第35-37页 |
3.2 道路空间肌理尺度演变研究 | 第37-57页 |
3.2.1 沈阳方城道路空间平面尺度演变分析 | 第37-45页 |
3.2.2 宽高比(D/H)控制下的城市道路竖向空间演变 | 第45-56页 |
3.2.3 道路肌理尺度特征研究 | 第56-57页 |
3.3 道路空间肌理形态演变及特征研究 | 第57-68页 |
3.3.1 城内主干道肌理形态演变 | 第57-58页 |
3.3.2 各街坊内部巷道肌理形态演变 | 第58-66页 |
3.3.3 街坊内部街巷肌理形态特征研究 | 第66-68页 |
3.4 沈阳方城建筑肌理演变特征 | 第68-79页 |
3.4.1 街坊内部传统建筑组团肌理演变 | 第68-74页 |
3.4.2 建筑风格演变分析 | 第74-76页 |
3.4.3 沈阳方城各区域建筑密度演变特征分析 | 第76-77页 |
3.4.4 不同使用性质区分下的建筑肌理演变分析 | 第77-79页 |
3.5 城市公共空间演变及特征研究 | 第79-8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沈阳方城空间肌理成因分析 | 第82-90页 |
4.1 政治、社会因素对沈阳方城的影响 | 第82-84页 |
4.1.1 晚清移民政策以及“闯关东”带来的人口膨胀 | 第82页 |
4.1.2 民国时期市政建设对沈阳方城的影响 | 第82-84页 |
4.1.3 战争对于沈阳方城人口流动的影响 | 第84页 |
4.2 民族文化因素对沈阳方城的影响 | 第84-87页 |
4.2.1 《周礼·考工记》对于清盛京都城格局的影响 | 第84-85页 |
4.2.2 对于其它汉族文化的吸纳 | 第85-86页 |
4.2.3 满族自身文化理念在沈阳方城中的体现 | 第86-87页 |
4.3 地域适应性 | 第87-89页 |
4.3.1 城市内部街巷的尺度与沈阳日照间距 | 第87-88页 |
4.3.2 单坡顶建筑的地域适应性分析 | 第88-89页 |
4.3.3 尽端路的出现 | 第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传统空间肌理的承袭与当代沈阳方城的建设 | 第90-100页 |
5.1 传统空间肌理与现有空间肌理的矛盾 | 第90-94页 |
5.1.1 方城商贸金融功能不断提升所带来的影响 | 第90-91页 |
5.1.2 历史街区和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 | 第91-93页 |
5.1.3 城市传统风貌遭到破坏 | 第93-94页 |
5.2 沈阳方城建设的对策 | 第94-97页 |
5.2.1 重视传统街巷布局中的开放性特征 | 第94页 |
5.2.2 打造公共空间,丰富街道生活 | 第94-95页 |
5.2.3 延续传统道路尺度理念,打造宜人的视距、空间感 | 第95页 |
5.2.4 尊重原有城市建筑风貌,严格把控建筑立面造型 | 第95-97页 |
5.3 沈阳方城保护的建议 | 第97-100页 |
5.3.1 采用渐进式保护,避免大规模突击式保护重建 | 第97页 |
5.3.2 把握城市肌理特征,避免主观臆断性保护 | 第97-98页 |
5.3.3 科学合理规划,沈阳方城历史传承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行 | 第98页 |
5.3.4 传播城市历史文化,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作者简介 | 第10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国家发明专利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