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校园欺凌概念的渊源 | 第13-21页 |
1.1 “校园欺凌”一词的提出 | 第13页 |
1.2 校园欺凌的定义 | 第13-15页 |
1.3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开玩笑”的联系与区别 | 第15-16页 |
1.4 校园欺凌的分类 | 第16-17页 |
1.4.1 直接欺凌与间接欺凌 | 第16-17页 |
1.4.2 行为欺凌和精神欺凌 | 第17页 |
1.5 校园欺凌的特征 | 第17-21页 |
1.5.1 普遍性 | 第20页 |
1.5.2 隐蔽性 | 第20页 |
1.5.3 持续性 | 第20-21页 |
1.5.4 行为的难以判断性 | 第21页 |
2.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 第21-27页 |
2.1 校园欺凌产生原因分析 | 第21-24页 |
2.1.1 “快乐原则”——个性动力系统理论分析 | 第21-22页 |
2.1.2 “习得行为”——差别接触理论分析 | 第22-23页 |
2.1.3 “期待效应”——标签理论分析 | 第23-24页 |
2.2 校园欺凌的危害 | 第24-27页 |
2.2.1 对被欺凌者的危害 | 第25-26页 |
2.2.2 对旁观者的危害 | 第26页 |
2.2.3 对欺凌者的危害 | 第26-27页 |
2.2.4 对社会秩序的危害 | 第27页 |
3.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现状 | 第27-32页 |
3.1 对校园欺凌认识不足 | 第27-28页 |
3.2 治理方案无长效保障 | 第28-30页 |
3.3 惩戒作用效果不明显 | 第30页 |
3.4 法律保障不完备 | 第30-32页 |
4.国外校园欺凌防治经验借鉴 | 第32-36页 |
4.1 PTA模式 | 第32-33页 |
4.2 挪威校园欺凌防治措施 | 第33-34页 |
4.3 澳大利亚校园欺凌防治措施 | 第34-35页 |
4.4 英国校园欺凌防治措施 | 第35-36页 |
4.5 德国校园欺凌防治措施 | 第36页 |
5.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对策思考 | 第36-54页 |
5.1 转变防治观念 | 第36-37页 |
5.2 工作方法科学化 | 第37-42页 |
5.2.1 态势分析法 | 第38-41页 |
5.2.2 社会关系测量学 | 第41-42页 |
5.3 积极促进检校合作 | 第42-45页 |
5.4 明确家校合作重要地位 | 第45-46页 |
5.5 校园警务 | 第46-52页 |
5.5.1 我国校园警务的发展 | 第47-48页 |
5.5.2 校园欺凌发展阶段的视角 | 第48-49页 |
5.5.3 校园欺凌预防模式的视角 | 第49-50页 |
5.5.4 校园欺凌成因的视角 | 第50-51页 |
5.5.5 改革和发展我国校园警务的建议 | 第51-52页 |
5.6 积极引入第三方力量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A | 第58-5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