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外降雨径流模型的研究发展及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外子汇水区划分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降雨径流模拟原理与模型选择 | 第18-32页 |
2.1 地表径流产汇流过程模拟原理 | 第18-25页 |
2.1.1 产流过程模拟原理 | 第18-22页 |
2.1.2 汇流过程模拟原理 | 第22-25页 |
2.2 径流污染过程模拟原理 | 第25-27页 |
2.2.1 地表污染物累积模拟原理 | 第25-26页 |
2.2.2 地表污染物冲刷模拟原理 | 第26-27页 |
2.3 地下管网输送系统模型原理 | 第27-30页 |
2.3.1 地下管网输送系统水动力模型原理 | 第28-29页 |
2.3.2 地下管网输送系统水质模型原理 | 第29-30页 |
2.4 降雨径流模型概述 | 第30-32页 |
2.4.1 SWMM模型概述 | 第30-31页 |
2.4.2 DigitalWater模型概述 | 第31-32页 |
3 研究区域降雨径流模型构建 | 第32-52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2-36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32-33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33-34页 |
3.1.3 水文气候特征 | 第34-35页 |
3.1.4 研究区域属性 | 第35页 |
3.1.5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5-36页 |
3.2 研究区域降雨径流模型的构建 | 第36-50页 |
3.2.1 卫星影像图和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导入 | 第36-37页 |
3.2.2 雨水管网数据的导入 | 第37-40页 |
3.2.3 雨水管网与地理信息图层的空间校准 | 第40-42页 |
3.2.4 土地利用分类矢量图的制作 | 第42-43页 |
3.2.5 子汇水区划分 | 第43-44页 |
3.2.6 水文水力参数的输入 | 第44-45页 |
3.2.7 参数敏感性分析与率定 | 第45-48页 |
3.2.8 模型验证 | 第48-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DEM洼地数据处理方法 | 第52-64页 |
4.1 洼地的概念及影响 | 第52-53页 |
4.2 DEM洼地的处理方法 | 第53-62页 |
4.2.1 J&D算法 | 第53-57页 |
4.2.2 M&V算法及改进 | 第57-59页 |
4.2.3 三方向搜索法 | 第59-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DEM伪洼地数据处理及其在降雨径流模拟中的应用 | 第64-82页 |
5.1 研究区域DEM伪洼地数据处理方法及优选 | 第64-75页 |
5.1.1 洼地真伪识别 | 第64-66页 |
5.1.2 J&D算法对DEM伪洼地数据处理 | 第66页 |
5.1.3 改进的M&V和三方向搜索法对DEM伪洼地数据处理 | 第66-71页 |
5.1.4 不同洼地处理算法的对比分析 | 第71-75页 |
5.2 DEM数据预处理对降雨径流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 | 第75-80页 |
5.2.1 子汇水区划分的不足 | 第75页 |
5.2.2 子汇水区校正 | 第75-78页 |
5.2.3 子汇水区校正前后模拟效果的比较 | 第78-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建议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