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5-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1.1.1 现实背景:我国传统村落衰落的现象日益加剧 | 第15-16页 |
1.1.2 政策背景:我国正在加强传统村落的系统保护 | 第16-17页 |
1.1.3 学术背景:关联性保护在历史遗产研究中的兴起 | 第17-18页 |
1.1.4 发展背景:血缘型传统村落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差异 | 第18-19页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1.2.1 血缘型传统村落 | 第19-20页 |
1.2.2 关联性 | 第20-2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29页 |
1.3.1 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 | 第21-27页 |
1.3.2 宗族社会的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1.3.3 关联性保护的相关研究 | 第28-29页 |
1.4 研究对象、内容与意义 | 第29-31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31-3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32-33页 |
2 新张俞村的社会特征、价值与面临的问题 | 第33-53页 |
2.1 新张俞村的社会特征 | 第33-45页 |
2.1.1 形成背景 | 第33-38页 |
2.1.2 社会结构 | 第38-43页 |
2.1.3 社会关系 | 第43-45页 |
2.2 新张俞村的价值分析 | 第45-47页 |
2.2.1 社会价值 | 第45页 |
2.2.2 历史价值 | 第45-46页 |
2.2.3 人文价值 | 第46-47页 |
2.2.4 科学价值 | 第47页 |
2.3 新张俞村面临的问题 | 第47-51页 |
2.3.1 宗族结构破裂,导致村落空间的无序发展 | 第47-48页 |
2.3.2 宗族意识薄弱,导致村落文化的逐渐消亡 | 第48-49页 |
2.3.3 社会关系转变,导致村落产业的发展滞后 | 第49-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3 关联性理念的引入 | 第53-69页 |
3.1 关联性保护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53-57页 |
3.1.1 相关理论 | 第53-55页 |
3.1.2 相关方法 | 第55-57页 |
3.2 基于关联性理念的相关实践案例 | 第57-67页 |
3.2.1 单姓血缘型传统村落案例 | 第57-62页 |
3.2.2 主姓血缘型传统村落案例 | 第62-67页 |
3.3 关联性理念对血缘型传统村落的启示 | 第67-68页 |
3.3.1 空间方面:从“无序发展”走向“有序发展” | 第67页 |
3.3.2 文化方面:从“逐渐消亡”走向“主题彰显” | 第67页 |
3.3.3 产业方面:从“发展滞后”走向“协同引领” | 第67-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 关联框架构建与关联规律分析 | 第69-93页 |
4.1 关联的框架构建 | 第69-72页 |
4.1.1 关联的对象 | 第69页 |
4.1.2 关联的要素 | 第69-70页 |
4.1.3 关联的载体 | 第70-71页 |
4.1.4 关联的框架 | 第71-72页 |
4.2 “社会—村落”关联的空间规律分析 | 第72-83页 |
4.2.1 以“族居”为特征的空间格局 | 第72-75页 |
4.2.2 以“房族”为边界的街巷空间 | 第75-76页 |
4.2.3 以“堂前”为核心的院落空间 | 第76-79页 |
4.2.4 以“礼制”为内涵的地标空间 | 第79-83页 |
4.3 “社会—村落”关联的文化规律分析 | 第83-89页 |
4.3.1 以“族化”为目的的民俗活动 | 第84-86页 |
4.3.2 以“伦理”为准则的历史符号 | 第86-89页 |
4.4 “社会—村落”关联的产业规律分析 | 第89-92页 |
4.4.1 以“家庭”为单元的生产方式 | 第89-90页 |
4.4.2 以“农耕”为核心的主导产业 | 第90-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5 新张俞村“社会—村落”的关联分析 | 第93-117页 |
5.1 新张俞村“社会—村落”关联的空间演化分析 | 第93-106页 |
5.1.1 空间格局:从“中心边缘”到“组团分区”的结构演化 | 第93-97页 |
5.1.2 街巷空间:从“线性延伸”到“网状布局”的结构扩张 | 第97-100页 |
5.1.3 院落空间:从“厅堂明廊”到“独立合院”的院落简化 | 第100-104页 |
5.1.4 地标空间:从“祠堂建筑”到“礼制广场”的内涵退化 | 第104-106页 |
5.2 新张俞村“社会—村落”关联的文化演化分析 | 第106-112页 |
5.2.1 民俗活动:从“宗教民俗”到“礼教民俗”的形式简化 | 第106-108页 |
5.2.2 历史符号:从“耕读传家”到“经世致用”的内涵转换 | 第108-112页 |
5.3 新张俞村“社会—村落”关联的产业演化分析 | 第112-114页 |
5.3.1 生产方式:从“家庭”向“个体”的方式转变 | 第112页 |
5.3.2 主导产业:从“农耕”向“工农”的产业转变 | 第112-114页 |
5.4 新张俞村“社会—村落”的关联特征总结 | 第114-115页 |
5.4.1 宗族空间特征:形制有迹可循 | 第114页 |
5.4.2 宗族文化特征:内涵丰富多彩 | 第114页 |
5.4.3 宗族产业特征:基础保存较好 | 第114-11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6 新张俞村“社会—村落”的关联性保护与发展策略 | 第117-145页 |
6.1 彰显空间秩序:宗族空间的关联性保护与发展 | 第117-131页 |
6.1.1 保护“聚族而居”的空间格局 | 第117-120页 |
6.1.2 延续“房族分异”的街巷空间 | 第120-122页 |
6.1.3 修复“族房户家”的院落空间 | 第122-128页 |
6.1.4 营造“宗族秩序”的地标空间 | 第128-131页 |
6.2 彰显文化主题:宗族文化的关联性保护与发展 | 第131-137页 |
6.2.1 发扬“族化精神”的民俗活动 | 第131-133页 |
6.2.2 传承“宗族内涵”的历史符号 | 第133-137页 |
6.3 彰显产业引领:宗族产业的关联性保护与发展 | 第137-144页 |
6.3.1 培育“乡绅返乡”的生产方式 | 第137-141页 |
6.3.2 打造“农旅共兴”的特色产业 | 第141-14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7 结语 | 第145-14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45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145-146页 |
7.3 论文展望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5页 |
附录 | 第155-162页 |
A.新张俞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现状建筑编号 | 第155-156页 |
B.新张俞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现状建筑统计表 | 第156-162页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2页 |
D.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与课题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