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评估与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消防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消防安全评估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3-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组织结构 | 第14-17页 |
2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评估与预警体系 | 第17-23页 |
2.1 评估与预警目标、内涵与特点 | 第17-18页 |
2.1.1 评估与预警目标体系 | 第17页 |
2.1.2 评估与预警内涵特点 | 第17-18页 |
2.2 评估与预警程序、机制与功能 | 第18-21页 |
2.2.1 评估与预警程序流程 | 第18-20页 |
2.2.2 评估与预警机制功能 | 第20-21页 |
2.3 基于控制论的评估与预警体系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评估指标 | 第23-39页 |
3.1 常规指标体系建立过程 | 第23-30页 |
3.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23-24页 |
3.1.2 指标体系建立依据 | 第24页 |
3.1.3 指标的选择和说明 | 第24-30页 |
3.2 监测指标体系建立过程 | 第30-34页 |
3.2.1 监测方案 | 第30-32页 |
3.2.2 监测流程 | 第32-33页 |
3.2.3 监测指标 | 第33-34页 |
3.3 指标体系权重值的确定 | 第34-38页 |
3.3.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34-36页 |
3.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评估与预警方法 | 第39-59页 |
4.1 预警方法概述 | 第39页 |
4.2 消防安全评估 | 第39-52页 |
4.2.1 可拓学理论简介 | 第39-41页 |
4.2.2 综合评判的物元模型 | 第41-43页 |
4.2.3 重庆大学B区第二综合楼消防安全评估 | 第43-50页 |
4.2.4 评估验证 | 第50-52页 |
4.3 消防安全预测 | 第52-57页 |
4.3.1 灰色预测模型简介 | 第52页 |
4.3.2 指数平滑预测模型简介 | 第52-53页 |
4.3.3 重庆大学B区第二综合楼消防安全预测 | 第53-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5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评估与预警系统设计 | 第59-75页 |
5.1 系统设计概述 | 第59页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第59-67页 |
5.2.1 总体结构设计 | 第59-61页 |
5.2.2 总体功能设计 | 第61-62页 |
5.2.3 数据字典设计 | 第62-67页 |
5.3 功能模块设计 | 第67-73页 |
5.3.1 账户管理 | 第67-68页 |
5.3.2 安全评估 | 第68-69页 |
5.3.3 维保管理 | 第69-70页 |
5.3.4 设施巡查 | 第70-71页 |
5.3.5 异常管理 | 第71-72页 |
5.3.6 视频监控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6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评估与预警系统实现 | 第75-93页 |
6.1 开发环境 | 第75-76页 |
6.2 关键技术 | 第76页 |
6.3 实现内容 | 第76-85页 |
6.3.1 账户管理 | 第76-77页 |
6.3.2 安全评估 | 第77-79页 |
6.3.3 维保管理 | 第79-80页 |
6.3.4 设施巡查 | 第80-82页 |
6.3.5 异常管理 | 第82-84页 |
6.3.6 视频监控 | 第84-85页 |
6.4 系统测试 | 第85-91页 |
6.4.1 测试环境 | 第85-86页 |
6.4.2 兼容性测试 | 第86-87页 |
6.4.3 集成测试 | 第87-9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7.1 总结 | 第93-94页 |
7.2 展望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页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论文 | 第101页 |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