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

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特征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9页
   ·前言第10页
   ·桉树人工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0-15页
     ·桉树与土壤养分第12页
     ·桉树与土壤水分第12-13页
     ·桉树与生物多样性第13-15页
     ·桉树与水土流失第15页
   ·林地土壤质量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5-19页
     ·林地土壤质量的概念第15-16页
     ·国外林地土壤质量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6-17页
     ·国内林地土壤质量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7-19页
   ·土壤质量指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9-25页
     ·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指标第19页
     ·土壤养分及微量元素指标第19-20页
     ·土壤生物学指标第20-22页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选择第22页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第22-25页
   ·林地土壤质量研究的发展趋势第25页
   ·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25-28页
     ·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第25-26页
     ·土壤有机碳库组成第26-28页
   ·存在问题及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8-29页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9-33页
   ·研究区概况第29页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9-30页
   ·研究方法第30-33页
     ·采样方法第30-31页
     ·测定及分析方法第31-32页
     ·数据分析第32-33页
第三章 土壤水土保持功能演变特征第33-47页
   ·前言第33页
   ·研究方法第33-34页
     ·样地设置及土样采集第33页
     ·土壤样品及数据分析第33-34页
   ·结果与分析第34-45页
     ·土壤的入渗性能第34-38页
     ·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模型第38-39页
     ·土壤持水性能第39-41页
     ·土壤的抗蚀性能第41-43页
     ·土壤性质与水土保持功能的关系第43-44页
     ·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评价第44-45页
   ·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土壤养分及微量元素的演变特征第47-66页
   ·前言第47页
   ·研究方法第47页
     ·样地设置及土样采集第47页
     ·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第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65页
     ·土壤有机质的演变第47-48页
     ·土壤氮的演变第48-52页
     ·土壤磷的演变第52-54页
     ·土壤钾的演变第54-56页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及pH的演变第56-57页
     ·土壤钙、镁及微量元素的演变第57-60页
     ·土壤碳氮比(C/N)的演变第60-61页
     ·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第61-63页
     ·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分析与评价第63-65页
   ·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土壤酶活性的演变特征第66-76页
   ·前言第66页
   ·研究方法第66-67页
     ·样地设置及土样采集第66页
     ·土壤样品及数据分析第66-67页
   ·结果与分析第67-74页
     ·不同代次桉树林土壤酶活性演变第67-69页
     ·不同季节桉树林土壤酶活性演变第69-72页
     ·五种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72-73页
     ·土壤性质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第73-74页
   ·小结第74-76页
第六章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演变特征第76-84页
   ·前言第76页
   ·研究方法第76页
     ·土壤样品采集第76页
     ·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第76页
   ·结果与分析第76-82页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随林龄的变化第76-78页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第78-79页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第79-80页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分析第80-82页
   ·小结第82-84页
第七章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演变特征第84-93页
   ·前言第84页
   ·材料与方法第84页
     ·样地设置及土样采集第84页
     ·样品测定及数据分析第84页
   ·结果与分析第84-91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随林龄的变化第84-86页
     ·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演变特征第86-87页
     ·土壤微生物量磷的演变特征第87-89页
     ·各因子与MBC、MBN、MBP的相关性分析第89-90页
     ·MBC/MBN、MBC/MBP、MBN/MBP的变化第90-91页
   ·小结第91-93页
第八章 土壤有机碳库的演变特征第93-106页
   ·前言第93页
   ·研究方法第93-96页
     ·土壤样品采集第93-94页
     ·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第94-96页
     ·数据分析第96页
   ·结果与分析第96-104页
     ·土壤有机碳(SOC)变化第96-97页
     ·土壤有机碳储量(SOCs)变化第97-98页
     ·土壤易氧化态碳(ROC)的变化第98-99页
     ·土壤化学稳定态有机碳变化第99-100页
     ·土壤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变化第100-102页
     ·土壤稳定态碳储量的变化第102页
     ·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第102-103页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第103-104页
   ·小结第104-106页
第九章 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评价第106-119页
   ·前言第106页
   ·研究方法第106-110页
     ·可持续性指数法(Sustainability Index)第106-107页
     ·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第107-108页
     ·TOPSIS法综合评价第108-109页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第109-110页
   ·结果与分析第110-117页
     ·可持续性指数法第110-111页
     ·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法第111-113页
     ·TOPSIS法综合评价法第113-115页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第115-117页
     ·方法比较第117页
   ·小结第117-119页
第十章 全文总结论与展望第119-124页
   ·全文总结论第119-122页
     ·土壤水土保持特性第119-120页
     ·土壤养分特性第120页
     ·土壤生物学特性第120-121页
     ·土壤碳库变化第121页
     ·壤质量评价第121-122页
   ·主要创新点第122页
   ·问题与展望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6页
本研究得到以下项目资助第136-137页
详细摘要第137-140页
Abstract第140-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喀斯特人工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
下一篇:风信子(Hyacinthus orientalis L.)繁殖生物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