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球根花卉类论文

风信子(Hyacinthus orientalis L.)繁殖生物学研究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12页
前言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8页
 1 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产生与发展第13-16页
   ·对植物生殖认识的萌芽第13页
   ·对植物生殖认识的发展第13-14页
   ·植物胚胎学向生殖生物学方向的演变第14页
   ·现代生殖生物学研究的方向第14-16页
     ·基本理论研究方面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4-16页
     ·开展胚胎学的新领域第16页
 2 胚培养研究进展第16-21页
   ·胚培养的起源与发展第16-17页
   ·影响胚培养的因素第17-20页
     ·植物种与品种第17-18页
     ·胚龄第18页
     ·培养基第18-20页
       ·基本培养基第18页
       ·碳源及浓度第18-19页
       ·培养基的pH值第19页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浓度、配比及外源添加物第19-20页
     ·培养条件第20页
       ·温度第20页
       ·光照第20页
   ·胚培养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第20-21页
     ·克服远缘杂种的败育第20页
     ·虚弱胚培养第20-21页
     ·缩短育种周期第21页
 3 风信子研究进展第21-28页
   ·起源演化第21-22页
   ·种分类和主要变种第22-24页
     ·依据种源分类第22页
     ·依据花色和重瓣性分类第22页
     ·变种第22-24页
     ·同属主要种第24页
   ·育种研究第24页
   ·繁殖方法研究第24-26页
     ·种子繁殖第24-25页
     ·营养繁殖第25-26页
       ·分球繁殖第25页
       ·鳞片扦插第25页
       ·组织培养第25-26页
   ·栽培技术研究第26页
   ·病虫害及生理失调的研究第26-28页
     ·病害第26-27页
     ·虫害第27页
     ·生理失调第27-28页
第二章 南京地区栽培的风信子生物学特性研究第28-51页
 1 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第28-29页
   ·形态特征第28页
   ·鳞茎的形成第28-29页
   ·生态习性第29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9-33页
   ·研究材料第29-30页
   ·研究方法第30-33页
     ·种植与管理第30页
     ·物候期的观察第30-31页
     ·花部观赏特性的调查方法第31页
     ·花朵性状变异的调查方法第31页
     ·叶片大小及籽球分生能力的调查方法第31页
     ·果实及种子性状调查方法第31-33页
       ·种子重量、含水量的测定第31页
       ·种子发芽率测定第31-32页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第32页
       ·湿沙层积催芽第32-33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33页
 3 结果和分析第33-43页
   ·不同品种风信子物候期比较第33-35页
   ·不同品种风信子花部观赏特性比较第35页
   ·不同品种风信子花朵性状比较第35-38页
   ·不同品种风信子叶片大小及分生籽球能力比较第38-39页
   ·果实及种子性状分析第39-43页
     ·果实性状第39-40页
     ·种子品质分析第40-43页
       ·种子重量和含水量第40-41页
       ·种子发芽率第41-42页
       ·种子生活力第42-43页
       ·湿沙层积催芽发芽率的比较第43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3-45页
 5 图版第45-51页
第三章 风信子花芽分化的研究第51-6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研究材料第51页
   ·研究方法第51-53页
     ·石蜡制片第51-52页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第52页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52页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第52-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56页
   ·风信子花芽分化时期第53-54页
     ·未分化期第53页
     ·花序原基分化期第53页
     ·花序轴伸长生长期第53页
     ·小花分化期第53-54页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第54-55页
   ·蛋白质含量变化第55页
   ·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第55-56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6-58页
   ·风信子鳞茎花芽分化期的形态变化第56-57页
   ·风信子鳞茎花芽分化期的生理变化第57-58页
 4 图版第58-61页
第四章 风信子花粉萌发与贮藏特性研究第61-7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1-63页
   ·研究材料第61页
   ·研究方法第61-63页
     ·花粉萌发最适培养基和温度筛选第61-62页
     ·花粉萌发时间比较第62页
     ·花粉萌发率日变化比较第62页
     ·新鲜花粉萌发率测定第62页
     ·花粉贮藏及其生活力测定第62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62-63页
 2 结果分析第63-73页
   ·花粉萌发最适培养基和温度第63-66页
     ·培养基各组分和培养温度对风信子花粉萌发的影响第63-64页
       ·Anna Marie花粉萌发情况及分析第63页
       ·‘Amsterdam’花粉萌发情况及分析第63页
       ·‘Ostara’花粉萌发情况及分析第63-64页
     ·培养基和培养温度对风信子花粉萌发的影响第64-66页
   ·花粉最适萌发时间确定第66-68页
   ·花粉萌发率日变化比较第68-70页
   ·不同品种风信子花粉萌发率分析第70页
   ·花粉贮藏及其生活力测定第70-73页
     ·‘Ostara’和‘God of Greek’花粉贮藏力分析第71-72页
       ·室温贮藏第71页
       ·低温贮藏第71-72页
     ·‘Gipsy Princess’、‘Minos’和‘China Pink’花粉贮藏力分析第72-73页
 3 结论与讨论第73-76页
   ·风信子花粉萌发因培养基组分浓度及其培养温度不同而异第73-74页
   ·培养基、培养温度以及两者之间的互作对风信子花粉的萌发有影响第74页
   ·风信子花粉培养时间较短第74页
   ·风信子花粉萌发率随时间变化变化较大第74页
   ·品种不同风信子花粉生活力不同第74-75页
   ·贮藏条件与贮藏时间对花粉萌发率有影响第75-76页
 4 图版第76-78页
第五章 不同品种风信子间自交杂交亲和性研究第78-9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8-80页
   ·研究材料第78页
   ·田间实验设计第78-79页
     ·5×5的完全双列杂交第78-79页
     ·10×10的完全双列杂交第79页
     ·6×6的完全双列杂交第79页
   ·研究方法第79-80页
     ·授粉时间与方法第79-80页
     ·数据统计方法第80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8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0-89页
   ·5个品种间杂交自交亲和性分析第80-85页
     ·5个品种间杂交亲和性第80-81页
     ·5个品种自交亲和性第81-82页
     ·5个品种正反交之间杂交亲和性差异比较第82-85页
   ·10个品种间杂交自交亲和性分析第85-88页
     ·10个品种间杂交亲和性第85-86页
     ·10个品种自交亲和性第86页
     ·10个品种正反交之间杂交亲和性差异比较第86-88页
   ·6个品种间杂交自交亲和性分析第88-89页
     ·6个品种杂交亲和性第88-89页
     ·6个品种自交亲和性第89页
     ·6个品种正反交之间杂交亲和性差异比较第89页
 3 结论与讨论第89-91页
   ·不同品种风信子间杂交亲和性不同第89-90页
   ·不同品种风信子间自交亲和性不同第90-91页
 4 图版第91-94页
第六章 不同品种风信子间自交、杂交幼胚离体培养研究第94-10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4-96页
   ·研究材料第94页
   ·研究方法第94-96页
     ·幼胚萌发诱导培养基设计第94-95页
     ·幼胚离体培养第95页
     ·种子无菌萌发诱导第95页
       ·抑制种子萌发部位确定第95页
       ·种子发芽条件确定第95页
     ·胚苗的增殖培养第95-96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9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6-99页
   ·风信子幼胚离体培养结果第96-97页
   ·抑制种子萌发部位第97-98页
   ·种子发芽条件第98-99页
   ·培养基对胚苗增殖的影响第99页
 3 结论与讨论第99-101页
   ·培养基影响风信子幼胚的离体成活率第99-100页
   ·胚乳抑制种子萌发第100页
   ·风信子种子发芽时间长温度低第100页
   ·培养基影响风信子胚苗的增值率第100-101页
 4 图版第101-105页
第七章 风信子鳞片组织培养技术探讨第105-11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5-108页
   ·研究材料第105页
   ·研究方法第105-108页
     ·无菌培养物的建立第105-106页
     ·初代培养基的选择第106-107页
       ·初代培养基Ⅰ第106页
       ·初代培养基Ⅱ第106页
       ·初代培养基Ⅲ第106-107页
     ·鳞片诱导位置确定第107页
     ·继代培养基的选择第107-108页
       ·继代培养基Ⅰ第107页
       ·继代培养基Ⅱ第107-10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8-113页
   ·无菌组培材料的获得第108页
   ·初代培养基的选择第108-110页
     ·初代培养基Ⅰ第108-109页
     ·初代培养基Ⅱ第109-110页
     ·初代培养基Ⅲ第110页
   ·诱导鳞片位置确定第110-111页
   ·继代培养基的选择第111-113页
     ·继代培养基Ⅰ第111-112页
     ·继代培养基Ⅱ第112-113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13-114页
   ·不同灭菌方法对风信子鳞片灭菌效果不同第113页
   ·不同风信子品种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不同第113页
   ·风信子鳞片位置不同诱导率不同第113页
   ·不同组分的培养基对继代培养效果不同第113-114页
 4 图版第114-115页
第八章 小结第115-118页
 1 主要结论第115-117页
   ·风信子在南京地区栽培的适应性第115页
   ·风信子花芽分化的研究第115页
   ·风信子花粉萌发与贮藏特性第115-116页
   ·不同品种风信子间自交杂交亲和性第116页
   ·不同品种风信子间自交、杂交幼胚离体培养第116-117页
   ·风信子鳞片组织培养技术探讨第117页
 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第117页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均为第一作者)第129-130页
详细摘要第130-133页
Abstract第133-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特征
下一篇:柑橘花粉染色体加倍与越南柑橘三倍体育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