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4页 |
1.1 腔量子电动力学概述 | 第18-22页 |
1.1.1 单原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拉比模型和Jaynes-Cummings模型 | 第19-21页 |
1.1.2 光子阻塞 | 第21-22页 |
1.2 Dicke模型及其量子相变 | 第22-24页 |
1.3 线路量子电动力学——腔量子电动力学的量子电路实现 | 第24-29页 |
1.3.1 超导传输线腔 | 第25-27页 |
1.3.2 人造原子:库伯对盒 | 第27-28页 |
1.3.3 耦合系统:超导腔量子电动力学 | 第28-29页 |
1.4 论文的内容提要和结构安排 | 第29-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双模Dicke模型中的连续对称性和Nambu-Goldstone模式 | 第34-54页 |
2.1 背景介绍 | 第34-35页 |
2.2 双模Dicke模型的导出 | 第35-38页 |
2.3 基态性质 | 第38-43页 |
2.4 对称性 | 第43-46页 |
2.5 激发谱 | 第46-4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第三章 三能级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中相位因子关联的对称性和量子相 | 第54-80页 |
3.1 背景介绍 | 第54-55页 |
3.2 三能级粒子中的非平庸相位 | 第55-56页 |
3.3 V型三能级模型 | 第56-57页 |
3.4 对称性 | 第57-59页 |
3.5 基态性质 | 第59-68页 |
3.6 可行的实验方案 | 第68-73页 |
3.7 讨论与评注 | 第7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第四章 光子魔阶:耦合腔中光子的长程相互作用 | 第80-102页 |
4.0 背景介绍 | 第80页 |
4.1 Jaynes-Cumming-Lattice模型简介 | 第80-83页 |
4.2 拓展的Jaynes-Cumming-Lattice模型 | 第83-86页 |
4.3 典型参数 | 第86-88页 |
4.4 光子长程排斥相互作用 | 第88-89页 |
4.5 量子相 | 第89-95页 |
4.5.1 光子固体相 | 第90-92页 |
4.5.2 光子魔阶 | 第92-94页 |
4.5.3 光子冻结固体相 | 第94-9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第五章 双模腔阵列中的超流-Mott绝缘体量子相变 | 第102-124页 |
5.1 背景介绍 | 第102-103页 |
5.2 双模Dicke-lattice模型 | 第103-104页 |
5.3 基态相图 | 第104-110页 |
5.4 有效自旋模型:连续XX模型 | 第110-111页 |
5.5 α_(1,j)和α_(2,j)到自旋算符的映射 | 第111-112页 |
5.6 基于超导传输线腔的实验方案 | 第112-11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第六章 一维费米气体中腔场涨落诱导的磁序 | 第124-140页 |
6.1 背景介绍 | 第124-125页 |
6.2 模型介绍 | 第125-127页 |
6.3 动力学长程相互作用 | 第127-130页 |
6.4 腔场涨落 | 第130-132页 |
6.5 有限尺寸标度 | 第132-133页 |
6.6 腔场的自恰平均场计算 | 第133-134页 |
6.7 金兹堡-朗道平均场理论计算 | 第134-135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