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24页 |
1.2.1 新元古代超大陆演化 | 第14-20页 |
1.2.2 “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事件 | 第20-24页 |
1.3 论文选题与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1.3.1 选题依据 | 第24-2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8-29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9-30页 |
1.6 论文结构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帽碳酸盐岩(Cap carbonate)”的发现 | 第31-43页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31-33页 |
2.1.1 前寒武纪地层 | 第31-32页 |
2.1.2 前寒武纪研究重要地位及存在问题 | 第32-33页 |
2.2 阿克苏冰碛砾岩及乌什冰碛砾岩-“帽碳酸盐岩”组合的发现 | 第33-42页 |
2.2.1 阿克苏冰碛砾岩(Aksu section:40.921°N,79. 831°E) | 第33-36页 |
2.2.2 乌什冰碛岩-帽碳酸盐岩(Diamictite-Cap Carbonate,简称DCC)组合(Wushisection:40.841°N, 79. 297'E) | 第36-38页 |
2.2.3 区域地层框架及冰期对比 | 第38-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Marinoan期帽白云岩同位素(C、Sr和Mg)地球化学研究及意义 | 第43-65页 |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43-44页 |
3.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44-47页 |
3.3 测试结果 | 第47-57页 |
3.3.1 乌什帽白云岩 | 第47-55页 |
3.3.2 特瑞爱肯冰期帽白云岩(扎摩克提组) | 第55-57页 |
3.4 讨论 | 第57-63页 |
3.4.1 乌什帽白云岩 | 第57-58页 |
3.4.2 扎摩克提组白云岩Sr同位素 | 第58-59页 |
3.4.3 乌什帽白云岩形成及冰后期海洋环境 | 第59-62页 |
3.4.4 塔里木西北缘与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新的地层对比框架 | 第62-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巧恩布拉克组冰碛岩地层古地磁研究:对塔里木板块古地理位置的约束 | 第65-93页 |
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65-67页 |
4.2 地质背景及采样 | 第67-70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4.4 结果 | 第71-79页 |
4.4.1 岩石磁学实验 | 第71-74页 |
4.4.2 退磁结果 | 第74-78页 |
4.4.3 岩相学特征 | 第78-79页 |
4.5 讨论 | 第79-92页 |
4.5.1 剩磁获得时间 | 第79-84页 |
4.5.2 对晚新元古代时期塔里木板块古地理位置的约束 | 第84-9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元古代时期塔里木板块古地理位置:Rodinia超大陆扩展或变体版“缺失的连接(Missing-link)”模型? | 第93-120页 |
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3-95页 |
5.2 地质背景及采样 | 第95-97页 |
5.3 实验处理 | 第97-98页 |
5.3.1 古地磁分析 | 第97-98页 |
5.3.2 岩石磁学 | 第98页 |
5.4 结果 | 第98-109页 |
5.4.1 古地磁结果 | 第98-107页 |
5.4.2 岩石磁学结果 | 第107-109页 |
5.5 讨论 | 第109-118页 |
5.5.1 剩磁获得时间 | 第109-112页 |
5.5.2 古地理重建意义 | 第112-11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主要认识和工作展望 | 第120-123页 |
致谢 | 第12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52页 |
附录 | 第152-158页 |
A.1 参加科研项目 | 第152页 |
A.2 论文发表 | 第152-153页 |
A.3 获得奖励 | 第153-154页 |
A.4 数据表 | 第154-158页 |
附表参考文献 | 第158-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