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致密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 第14-25页 |
1.2.1 国内外湖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及储层基本特征 | 第14-15页 |
1.2.2 国内外致密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评价研究及进展 | 第15-22页 |
1.2.3 川东北致密湖相碳酸盐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6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6-27页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和创新点 | 第27-30页 |
1.5.1 主要成果认识 | 第27-29页 |
1.5.2 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0-38页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30页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30-33页 |
2.2.1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0-31页 |
2.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31-33页 |
2.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33-35页 |
2.4 油藏基本特征 | 第35-38页 |
2.4.1 流体性质 | 第35页 |
2.4.2 油藏温度和压力 | 第35页 |
2.4.3 油藏类型及驱动方式 | 第35-36页 |
2.4.4 裂缝压力系统 | 第36-37页 |
2.4.5 油藏连通性 | 第37-38页 |
第3章 高频层序地层学特征 | 第38-52页 |
3.1 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 | 第38-39页 |
3.2 高频层序的划分标志 | 第39-41页 |
3.2.1 测井曲线突变界面 | 第39-40页 |
3.2.2 岩性岩相突变界面 | 第40-41页 |
3.3 高频层序划分 | 第41-45页 |
3.3.1 四级层序划分及特征 | 第41-44页 |
3.3.2 五级层序划分及特征 | 第44-45页 |
3.4 高频层序地层连井对比剖面 | 第45-52页 |
3.4.1 四级层序地层连井对比剖面 | 第46页 |
3.4.2 五级层序地层连井对比剖面 | 第46-52页 |
第4章 沉积相划分及特征 | 第52-69页 |
4.1 沉积相标志 | 第52-57页 |
4.1.1 沉积学标志 | 第52-54页 |
4.1.2 地震相标志 | 第54页 |
4.1.3 测井相标志 | 第54-57页 |
4.1.4 古生物标志 | 第57页 |
4.2 沉积相划分和特征 | 第57-61页 |
4.2.1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57-60页 |
4.2.2 沉积相特征 | 第60-61页 |
4.3 沉积相演化及展布规律 | 第61-68页 |
4.3.1 沉积相纵向演化特征 | 第61-63页 |
4.3.2 沉积相连井对比剖面 | 第63页 |
4.3.3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63-68页 |
4.4 沉积模式 | 第68-69页 |
第5章 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 | 第69-109页 |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69-71页 |
5.1.1 残余介壳灰岩 | 第69页 |
5.1.2 粉~粗晶介壳灰岩 | 第69页 |
5.1.3 亮晶介壳灰岩 | 第69-71页 |
5.1.4 (含)泥质介壳灰岩 | 第71页 |
5.2 储集空间特征 | 第71-72页 |
5.2.1 孔隙 | 第71页 |
5.2.2 溶洞 | 第71-72页 |
5.2.3 裂缝 | 第72页 |
5.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72-76页 |
5.3.1 储层压汞曲线特征 | 第72-75页 |
5.3.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75-76页 |
5.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76-78页 |
5.5 储层成岩作用和成岩演化特征 | 第78-82页 |
5.5.1 成岩作用类型和特征 | 第78-81页 |
5.5.2 成岩阶段划分 | 第81页 |
5.5.3 成岩演化 | 第81-82页 |
5.6 储层电性特征 | 第82-93页 |
5.6.1 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 | 第82-90页 |
5.6.2 裂缝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 | 第90-93页 |
5.7 储集类型 | 第93-95页 |
5.8 储层分布特征 | 第95-98页 |
5.8.1 储层的纵向分布特征 | 第95-96页 |
5.8.2 储层平面展布特征 | 第96-98页 |
5.9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分析 | 第98-100页 |
5.9.1 沉积作用:介屑滩是大安寨段储层形成的有利相带 | 第98页 |
5.9.2 成岩作用:储层形成的关键是建设性成岩作用 | 第98-99页 |
5.9.3 古地貌高点:溶蚀作用发生的有利沉积区 | 第99-100页 |
5.9.4 构造作用:大安寨段储层的发育受裂缝的控制 | 第100页 |
5.10 储层分类评价及储集类型划分标准 | 第100-109页 |
5.10.1 大安寨段储层分类评价 | 第100-102页 |
5.10.2 大安寨各亚段储集类型划分标准 | 第102-109页 |
第6章 裂缝特征及预测 | 第109-129页 |
6.1 裂缝特征 | 第109-115页 |
6.1.1 裂缝类型 | 第109-111页 |
6.1.2 岩心裂缝统计与分析 | 第111-113页 |
6.1.3 裂缝与储层的关系 | 第113-115页 |
6.2 裂缝发育控制因素 | 第115-119页 |
6.2.1 构造应力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6.2.2 构造部位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6.2.3 岩性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6.2.4 岩层厚度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 第118页 |
6.2.5 沉积成岩作用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6.2.6 高能介屑滩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 第119页 |
6.3 裂缝预测 | 第119-129页 |
6.3.1 裂缝预测机理 | 第119-121页 |
6.3.2 构造变形模拟 | 第121-122页 |
6.3.3 裂缝建模模型基础 | 第122-124页 |
6.3.4 变形场与裂缝预测 | 第124-127页 |
6.3.5 裂缝预测结果分析 | 第127-129页 |
第7章 开发潜力评价 | 第129-146页 |
7.1 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129页 |
7.2 生产井开采特征 | 第129-130页 |
7.2.1 生产井产层及产量 | 第129-130页 |
7.2.2 生产井产量与储层厚度、岩性、裂缝发育程度的关系 | 第130页 |
7.3 油藏开采特征 | 第130-133页 |
7.4 含油气区确定及储量估算 | 第133-138页 |
7.4.1 含油气区确定 | 第133-136页 |
7.4.2 储量估算 | 第136-138页 |
7.5 开发潜力评价 | 第138-144页 |
7.5.1 油气资源潜力 | 第138-140页 |
7.5.2 储量潜力分析 | 第140-144页 |
7.6 储量动用方法建议 | 第144-146页 |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46-149页 |
8.1 结论 | 第146-147页 |
8.2 建议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