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鹤岗盆地烃源岩“三史”及煤体结构控气特征分析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6-26页 |
1.1 选题目的及依据 | 第16-1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23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25-26页 |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26-38页 |
2.1 鸡西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 第26-30页 |
2.2 鹤岗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 第30-34页 |
2.3 煤层气及烃源岩地质背景 | 第34-36页 |
2.4 小结 | 第36-38页 |
3 研究区煤体结构与煤层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 第38-57页 |
3.1 研究区煤体结构特征 | 第39-51页 |
3.2 煤层气藏的煤体结构控制 | 第51-56页 |
3.3 小结 | 第56-57页 |
4 埋藏史、热史及生烃史模拟及其对煤层气藏的影响 | 第57-75页 |
4.1 鸡西、鹤岗盆地烃源岩评价标准 | 第57-66页 |
4.2 鸡西、鹤岗盆地埋藏史恢复 | 第66-69页 |
4.3 鸡西、鹤岗盆地热史恢复 | 第69-70页 |
4.4 鸡西、鹤岗盆地生烃史恢复 | 第70-72页 |
4.5 “三史”对研究区煤层气藏的影响分析 | 第72-73页 |
4.6 小结 | 第73-75页 |
5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作者简历 | 第85-8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