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解制度界定 | 第14-21页 |
2.1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解制度概念 | 第14-15页 |
2.2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调性分析 | 第15-17页 |
2.2.1 支持论 | 第15页 |
2.2.2 反对论 | 第15-16页 |
2.2.3 可调性证成 | 第16-17页 |
2.3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解的特征 | 第17-18页 |
2.3.1 优先性 | 第17-18页 |
2.3.2 预防性 | 第18页 |
2.3.3 公益性 | 第18页 |
2.4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解的价值 | 第18-21页 |
2.4.1 体现程序自由价值 | 第19页 |
2.4.2 符合诉讼经济理念 | 第19页 |
2.4.3 实现公益与私益双赢 | 第19-21页 |
第3章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解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第21-29页 |
3.1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解制度现状 | 第21-25页 |
3.1.1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解制度现行规定 | 第21-23页 |
3.1.2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解制度实践情况 | 第23-25页 |
3.2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3.2.1 法律规范分散且不具体 | 第25-26页 |
3.2.2 调解耗时长 | 第26页 |
3.2.3 调解协议内容可能有损公共利益 | 第26-27页 |
3.2.4 调解书执行难 | 第27页 |
3.2.5 缺乏系统的配套措施 | 第27-29页 |
第4章 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解制度的完善 | 第29-40页 |
4.1 完善调解的程序与规则 | 第29-34页 |
4.1.1 确定调解启动时间 | 第29-30页 |
4.1.2 明确调解人的定位与选择 | 第30页 |
4.1.3 完善公告制度 | 第30-31页 |
4.1.4 强化法院对调解的司法控制 | 第31-33页 |
4.1.5 建立诉后威慑规则 | 第33-34页 |
4.2 明确调解的范围 | 第34-37页 |
4.2.1 预防性诉讼请求 | 第34-35页 |
4.2.2 恢复性诉讼请求 | 第35-36页 |
4.2.3 赔偿性诉讼请求 | 第36页 |
4.2.4 人格性诉讼请求 | 第36-37页 |
4.3 建立健全有关配套机制 | 第37-40页 |
4.3.1 完善司法鉴定机制与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机制 | 第37-38页 |
4.3.2 构建公众全过程参与机制 | 第38页 |
4.3.3 设立调解书执行宽限期机制 | 第38-39页 |
4.3.4 建立执行回访机制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