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东部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模拟研究
| 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8页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 | 第18-20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19页 |
| 2.2 资料来源与处理 | 第19-20页 |
| 2.2.1 气象数据资料 | 第19页 |
| 2.2.2 基础地理信息资料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辽东山区气候资源分析 | 第20-42页 |
| 3.1 辽东山区光能资源 | 第20-26页 |
| 3.1.1 太阳辐射 | 第20-24页 |
| 3.1.2 日照时数 | 第24-26页 |
| 3.1.3 日照百分率 | 第26页 |
| 3.2 辽东山区热量资源 | 第26-34页 |
| 3.2.1 积温 | 第26-28页 |
| 3.2.2 平均气温 | 第28-31页 |
| 3.2.3 平均最高气温 | 第31-33页 |
| 3.2.4 平均最低气温 | 第33-34页 |
| 3.3 辽东山区水分资源 | 第34-38页 |
| 3.3.1 降水量 | 第34-36页 |
| 3.3.2 相对湿度 | 第36-38页 |
| 3.4 辽东山区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性分析 | 第38-42页 |
| 第四章 辽东山区气候资源精细化模拟 | 第42-52页 |
| 4.1 用于模型建立的资料 | 第42-43页 |
| 4.2 气候要素的空间插值方法 | 第43-45页 |
| 4.2.1 整体插值 | 第44页 |
| 4.2.2 局部插值 | 第44-45页 |
| 4.3 辽东山区数字地形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 第45-48页 |
| 4.3.1 辽东山区数字高程数据库的建立 | 第45-47页 |
| 4.3.2 辽东山区经度、纬度网格数据库的建立 | 第47页 |
| 4.3.3 辽东山区坡度、坡向网格数据库的建立 | 第47-48页 |
| 4.4 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小网格推算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 4.5 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模拟 | 第49-52页 |
| 第五章 辽东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类型分析 | 第52-58页 |
| 5.1 辽东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分类基本原则 | 第52-53页 |
| 5.2 类型分析因子及其指标确定 | 第53页 |
| 5.3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 5.4 辽东山区农业气候类型分析结果 | 第54-5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 6.2 讨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