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论依据 | 第12-23页 |
1 糖类物质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第12-13页 |
·糖类物质的分类 | 第12页 |
·糖类物质对烟叶品质的作用 | 第12-13页 |
·淀粉对烟叶品质的作用 | 第12-13页 |
·总糖对烟叶品质的作用 | 第13页 |
·还原糖对烟叶品质的作用 | 第13页 |
2 气候条件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第13-22页 |
·光照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第14-17页 |
·温度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第17-20页 |
·水分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第20-22页 |
3 立论依据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昆明烟区烤烟主要糖类物质与初烤烟叶感官质量的关系研究 | 第23-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材料 | 第23页 |
·糖类相关指标分析 | 第23页 |
·初烤烟叶感官质量评价 | 第23-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3 讨论 | 第29-31页 |
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昆明烟区烤烟糖类指标的分布特征与主要生态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32-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材料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3页 |
·气象数据调查 | 第32-33页 |
·糖类物质分析 | 第33页 |
·数据统计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昆明烟区各县区中部烟叶糖类物质的分布特征 | 第33-36页 |
·昆明烟区各县区中部烟叶总糖的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昆明烟区各县区中部烟叶还原糖的分布特征 | 第34页 |
·昆明烟区各县区中部烟叶两糖差的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昆明烟区各县区中部烟叶烟碱的分布特征 | 第35页 |
·昆明烟区各县区中部烟叶糖碱比的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昆明烟区各县区中部烟叶淀粉的分布特征 | 第36页 |
·昆明烟区各县区上部烟叶糖类物质的分布特征 | 第36-39页 |
·昆明烟区各县区上部烟叶总糖的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昆明烟区各县区上部烟叶还原糖的分布特征 | 第37页 |
·昆明烟区各县区上部烟叶两糖差的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昆明烟区各县区上部烟叶烟碱的分布特征 | 第38页 |
·昆明烟区各县区上部烟叶糖碱比的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昆明烟区各县区上部烟叶淀粉的分布特征 | 第39页 |
·昆明烟区2008年的主要气候条件 | 第39-41页 |
·昆明烟区2008年的光照条件 | 第39-40页 |
·昆明烟区2008年的温度条件 | 第40-41页 |
·昆明烟区2008年的降水条件 | 第41页 |
·昆明烤烟糖类指标与主要生态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41-44页 |
·中部烟叶(C3F)中糖类指标与气候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41-43页 |
·中部烟叶(C3F)中糖类指标与日照时数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中部烟叶(C3F)中糖类指标与降雨量相关性分析 | 第42页 |
·中部烟叶(C3F)中糖类指标与积温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上部烟叶(B2F)中糖类指标与气候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上部烟叶(B2F)中糖类指标与日照时数相关性分析 | 第43页 |
·上部烟叶(B2F)中糖类指标与降雨量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上部烟叶(B2F)中糖类指标与积温相关性分析 | 第44页 |
3 讨论 | 第44-45页 |
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弱光胁迫对烤烟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 第46-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供试品种 | 第46页 |
·试验地选择 | 第46页 |
·试验设计 | 第46页 |
·栽培管理 | 第46页 |
·测量指标与方法 | 第46-47页 |
·鲜叶取样 | 第46-47页 |
·烤后烟叶取样 | 第47页 |
·糖类物质的测定 | 第47页 |
·感官质量评吸 | 第47页 |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不同弱光胁迫时间对中部烟叶(C3F)糖类物质代谢的影响 | 第47-50页 |
·不同弱光胁迫时间对上部烟叶(B2F)糖类物质代谢的影响 | 第50-52页 |
·不同弱光胁迫时间对初烤烟叶糖类物质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不同弱光胁迫时间对初烤中部烟叶(C3F)糖类物质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不同弱光胁迫时间对初烤上部烟叶(B2F)糖类物质的影响 | 第53页 |
·不同弱光胁迫时间对初烤中部烟叶评吸结果的影响 | 第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4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