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硅藻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1 国外发展现状和趋势第10页
        1.2.2 国内发展现状和趋势第10-11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1-14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2 技术路线第12-14页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基础沥青配合比设计第14-21页
    2.1 路用性能试验方法第14-15页
        2.1.1 高温性能第14页
        2.1.2 低温性能第14页
        2.1.3 水稳定性能第14-15页
        2.1.4 老化性能第15页
        2.1.5 疲劳性能第15页
    2.2 基础沥青配合比设计第15-20页
        2.2.1 原材料检测第16-18页
        2.2.2 配合比第18-19页
        2.2.3 性能检验第19页
        2.2.4 设计结论第19-20页
    2.3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硅藻岩沥青复合改性剂研发及性能研究第21-39页
    3.1 硅藻岩沥青复合改性剂材料检测第21-24页
        3.1.1 硅藻第21-23页
        3.1.2 岩沥青第23-24页
    3.2 硅藻岩沥青复合改性剂配方调试第24-29页
        3.2.1 单掺硅藻土试验研究第24-25页
        3.2.2 单掺岩沥青试验研究第25-26页
        3.2.3 复合掺配硅藻土和岩沥青试验研究第26-29页
    3.3 硅藻岩沥青复合改性剂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验证第29-37页
        3.3.1 低温性能第30-31页
        3.3.2 水稳定性能第31-33页
        3.3.3 老化性能第33-35页
        3.3.4 疲劳性能第35-37页
    3.4 硅藻岩沥青复合改性剂经济效益分析第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硅藻橡胶树脂复合改性剂研发及性能研究第39-68页
    4.1 橡胶树脂复合改性剂材料研究第39-41页
        4.1.1 橡胶树脂的研究现状第39-40页
        4.1.2 橡胶树脂PR的生产工艺第40-41页
    4.2 硅藻橡胶复合改性沥青配方的确定第41-49页
        4.2.1 橡胶树脂PR与硅藻复配第41-47页
        4.2.2 橡胶树脂PR与硅藻及SBR复配第47-49页
    4.3 硅藻橡胶复合改性颗粒的制备第49-52页
        4.3.1 硅藻橡胶复合改性剂造粒研究第49-50页
        4.3.2 硅藻复合改性颗粒配合比第50-52页
    4.4 硅藻橡胶复合改性颗粒用性能验证第52-61页
        4.4.1 高温性能第52-53页
        4.4.2 低温性能第53-56页
        4.4.3 水稳定性能第56-58页
        4.4.4 老化性能第58-60页
        4.4.5 疲劳性能第60-61页
    4.5 硅藻橡胶复合改性剂掺量的灰关联度分析第61-64页
        4.5.1 灰关联分析计算步骤第62-63页
        4.5.2 对各路用性能的关联度分析第63-64页
    4.6 硅藻橡胶复合改性剂经济效益分析第64-66页
        4.6.1 湿法改性经济效益分析第65页
        4.6.2 干法改性经济效益分析第65-66页
    4.7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硅藻复合改性剂试验路段铺筑第68-87页
    5.1 工程概况第68页
    5.2 硅藻岩沥青复配第68-69页
    5.3 生产配合比调试第69-75页
        5.3.1 原材料试验第70-72页
        5.3.2 配合比设计过程第72-75页
    5.4 试验路段铺筑及检测第75-82页
        5.4.1 改性剂添加投料方式第75-77页
        5.4.2 试验路段铺筑第77-78页
        5.4.3 试验路段施工质量检测第78-82页
    5.5 试验路段回访检测第82-85页
    5.6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第87-89页
    6.1 主要结论第87-88页
    6.2 主要创新第88页
    6.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主要科研实践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3012喀—叶—墨高速公路既有路面利用及建设方案设计研究
下一篇: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安全性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