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项目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项目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既有路面利用评价体系及关键技术机理研究 | 第16-27页 |
2.1 既有路面检测技术原理分析 | 第16-20页 |
2.1.1 自动弯沉检测仪检测原理 | 第16-17页 |
2.1.2 地质雷达检测原理 | 第17-19页 |
2.1.3 平整度仪检测原理 | 第19-20页 |
2.1.4 路面钻芯检测原理 | 第20页 |
2.2 既有路面评价方法体系 | 第20-25页 |
2.2.1 路面弯沉评价方法 | 第20-22页 |
2.2.2 路面车辙评价方法 | 第22-23页 |
2.2.3 路面裂缝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2.2.4 路面破损率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既有路面检测与评价 | 第27-46页 |
3.1 既有路面工程概况 | 第27-28页 |
3.1.1 既有路面结构 | 第27页 |
3.1.2 病害及养护情况 | 第27-28页 |
3.2 既有路面状况检测与评价 | 第28-43页 |
3.2.1 路面损坏状况评价 | 第28-30页 |
3.2.2 路面结构强度评价 | 第30-33页 |
3.2.3 路面平整度评价 | 第33-36页 |
3.2.4 地质雷达检测与评估 | 第36-39页 |
3.2.5 路面钻芯分析与评价 | 第39-41页 |
3.2.6 路面坑探检测 | 第41-43页 |
3.3 路基土物理力学参数检测与评价 | 第43-44页 |
3.3.1 既有路床顶CBR检测 | 第43页 |
3.3.2 既有路基土含水率试验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既有路面利用路线方案研究 | 第46-71页 |
4.1 工程概况及设计标准 | 第46-49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46-48页 |
4.1.2 主要技术标准 | 第48-49页 |
4.2 既有道路拟合设计 | 第49-52页 |
4.2.1 既有道路平面拟合 | 第49-50页 |
4.2.2 既有道路纵面拟合 | 第50页 |
4.2.3 既有道路路线技术指标分析 | 第50-52页 |
4.3 路线方案布置及比选论证 | 第52-69页 |
4.3.1 叶城西至X534段(K1571+000~K1581+800) | 第52-55页 |
4.3.2 X534至叶城东段(K1581+800~K1597+500) | 第55-64页 |
4.3.3 叶城东至垃圾填埋场段(K1597+500~K1603+500) | 第64-66页 |
4.3.4 垃圾填埋场至皮西那乡段(K1603+500~SK1648+570) | 第66-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既有路基利用设计方案研究 | 第71-77页 |
5.1 路基设计原则 | 第71页 |
5.2 路基横断面设计 | 第71-75页 |
5.2.1 既有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组成 | 第71页 |
5.2.2 拟建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 | 第71-73页 |
5.2.3 路基横断参数详细设计 | 第73-74页 |
5.2.4 路基拼接处理方案研究 | 第74-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既有路面利用方案研究 | 第77-85页 |
6.1 设计原则 | 第77页 |
6.2 既有路面病害处置方案研究 | 第77-80页 |
6.3 路面结构设计方案研究 | 第80-84页 |
6.3.1 交通量及交通组成 | 第80-81页 |
6.3.2 路面结构设计参数 | 第81-82页 |
6.3.3 路面结构设计方案 | 第82-8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主要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85-88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5-87页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