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现状、特征及构成 | 第11-19页 |
第一节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现状 | 第11-15页 |
―、恶意透支的概述 | 第11-13页 |
二、恶意透支的成因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特征及构成要件 | 第15-19页 |
一、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特征 | 第15-16页 |
二、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构成要件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主体的认定与建议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对持卡人的认定 | 第19-23页 |
一、实际使用人违背申领人意愿使用信用卡的 | 第20-21页 |
二、申领人将信用卡交由实际使用人使用的 | 第21-23页 |
第二节 能否增设单位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主观方面的认定与建议 | 第25-33页 |
第一节 “恶意”产生的时间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对持卡人“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 第26-33页 |
一、对“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认定 | 第26-28页 |
二、对“肆意挥霍透支资金,而无法归还的”认定 | 第28-29页 |
三、对“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认定 | 第29-30页 |
四、对“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认定 | 第30-31页 |
五、对“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认定 | 第31页 |
六、对“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认定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客观方面的认定与建议 | 第33-40页 |
第一节 “催收”的认定 | 第33-37页 |
一、催收有效性的问题 | 第33-34页 |
二、催收的形式 | 第34-35页 |
三、两次催收的起算时间 | 第35-36页 |
四、催收时间间隔的问题 | 第36页 |
五、催收金额发生变化时催收的效力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恶意透支数额的认定 | 第37-40页 |
一、恶意透支金额计算时是否应该包含银行利息 | 第37-38页 |
二、多张信用卡透支金额能否累计计算 | 第38-39页 |
三、未到期的分期付款金额该如何认定 | 第39-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