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罪问题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导言 | 第7-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7-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虚假诉讼的入罪根据 | 第13-21页 |
第一节 虚假诉讼入罪的立法根据 | 第13-15页 |
一、虚假诉讼的国外刑事立法 | 第13-15页 |
二、虚假诉讼的国内刑事立法 | 第15页 |
第二节 虚假诉讼入罪的理论根据 | 第15-21页 |
一、虚假诉讼入罪符合犯罪本质特征的要求 | 第15-17页 |
二、虚假诉讼入罪符合刑法谦抑性原则的要求 | 第17-19页 |
三、虚假诉讼入罪符合刑事法律体系完整性的要求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虚假诉讼罪的构成要件 | 第21-31页 |
第一节 虚假诉讼罪的客观行为 | 第21-24页 |
一、对“捏造事实”行为的理解 | 第21-22页 |
二、隐瞒真相应认定为本罪的行为方式 | 第22-23页 |
三、仲裁行为存在于虚假诉讼罪的可能性分析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虚假诉讼罪的主观罪过 | 第24-27页 |
一、本罪的主观要件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第24-26页 |
二、本罪的主观心态不包括犯罪过失 | 第26-27页 |
第三节 虚假诉讼罪的主体 | 第27-31页 |
一、被告能否成为虚假诉讼罪的主体 | 第28-29页 |
二、第三人能否成为虚假诉讼罪的主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虚假诉讼罪的犯罪形态 | 第31-41页 |
第一节 虚假诉讼罪的既遂形态 | 第31-34页 |
一、虚假诉讼罪的既遂类型 | 第31-33页 |
二、虚假诉讼罪的既遂标准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虚假诉讼罪的罪数形态 | 第34-37页 |
一、“想象竞合犯”处断说 | 第34-35页 |
二、“牵连犯”处断说 | 第35-36页 |
三、按牵连犯处断更具合理性 | 第36-37页 |
第三节 虚假诉讼罪的共犯形态 | 第37-41页 |
一、共同实行犯的认定 | 第37-39页 |
二、教唆犯的认定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