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丛植菌根真菌的基本介绍 | 第12-16页 |
1.1.1 丛枝菌根真菌的特点 | 第12页 |
1.1.2 AMF的分类史 | 第12页 |
1.1.3 AMF的生活史 | 第12-14页 |
1.1.4 AMF-植物共生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基本介绍 | 第16-18页 |
1.2.1 HDAC的概念 | 第16页 |
1.2.2 HDAC的分类 | 第16-17页 |
1.2.3 组蛋白乙酰化酶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RNAi干涉技术的基本介绍 | 第18-20页 |
1.3.1 RNAi的原理 | 第18页 |
1.3.2 RNAi干涉的机制 | 第18-19页 |
1.3.3 RNAi技术的研究近况 | 第19-20页 |
2 引言 | 第20-22页 |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2-3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3.1.2 载体与菌株 | 第22页 |
3.1.3 实验所需试剂 | 第22页 |
3.1.4 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3.1.5 实验所需培养基 | 第23-24页 |
3.1.6 实验所需营养液 | 第24页 |
3.2 AMF诱导下百脉根去乙酰化酶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24-27页 |
3.2.1 百脉根与AMF共生体系的建立 | 第24-25页 |
3.2.2 百脉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的定量分析 | 第25-27页 |
3.3 百脉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 第27-30页 |
3.3.1 目的基因的扩增与纯化 | 第27-29页 |
3.3.2 目的基因与BluntT载体的构建与转化 | 第29页 |
3.3.3 阳性菌落验证 | 第29页 |
3.3.4 质粒提取与测序验证 | 第29-30页 |
3.3.5 百脉根LjHDT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0页 |
3.4 百脉根LjHDT2基因的干涉载体的构建 | 第30-31页 |
3.4.1 百脉根LjHDT2干涉基因的克隆 | 第30页 |
3.4.2 百脉根LjHDT2基因与pUCCRNAi载体的正向连接 | 第30页 |
3.4.3 百脉根LjHDT2-RNAi重组子与LjHDT2基因的反向连接 | 第30-31页 |
3.5 百脉根LjHDT2-RNAi重组载体与LBA9402农杆菌转化 | 第31-32页 |
3.5.1 农杆菌感态细胞的制备 | 第31页 |
3.5.2重组子电击法转化至农杆菌LBA9402 | 第31-32页 |
3.6 百脉根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百脉根的获得 | 第32页 |
3.6.1 百脉根根部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2页 |
3.6.2 百脉根毛状根组织的培养 | 第32页 |
3.6.3 百脉根毛状根阳性根的筛选 | 第32页 |
3.7 转基因百脉根与AMF共生后的变化特征 | 第32-34页 |
3.7.1 pCAMBIA1301载体对百脉根根系数目的影响 | 第32页 |
3.7.2 转基因百脉根根系数目的变化 | 第32页 |
3.7.3 转基因百脉根中AMF生活周期的变化特征 | 第32页 |
3.7.4 转基因百状根中AMF的定殖特征对比 | 第32-3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4-51页 |
4.1 AMF与百脉根共生体系的建立 | 第34-38页 |
4.1.1 G.intraradice孢子的分离与筛选 | 第34页 |
4.1.2 百脉根与AMF共生体系的观察 | 第34-36页 |
4.1.3 AMF对百脉根株高的影响 | 第36-38页 |
4.2 百脉根去乙酰化酶基因的定量分析 | 第38-39页 |
4.2.1 百脉根RNA的提取与反转录 | 第38页 |
4.2.2 百脉根与AMF共生前后的去乙酰化酶基因的荧光定量分析 | 第38-39页 |
4.3 百脉根去乙酰化酶基因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 第39-41页 |
4.3.1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39-40页 |
4.3.2 LjHDT2序列分析与定位预测 | 第40-41页 |
4.4 LjHDT2-RNAi干涉载体与pCAMBIA1301质粒的构建 | 第41-44页 |
4.4.1 LjHDT2基因与干涉载体的构建 | 第41-44页 |
4.4.2 LjHDT2-RNAi质粒导入9402农杆菌 | 第44页 |
4.5 转基因百脉根的培育与筛选 | 第44-46页 |
4.5.1 转基因百脉根的根系培育,鉴定与获得 | 第44-46页 |
4.5.2 转基因百脉根的LjHDT2的表达情况 | 第46页 |
4.6 转基因百脉根根系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46-47页 |
4.6.1 pCAMBIA1301载体对百脉根根系数目的影响 | 第46-47页 |
4.6.2 转基因百脉根根系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47页 |
4.7 转基因百脉根根系中AMF定殖率变化特征 | 第47-51页 |
4.7.1 转基因百脉根中AMF生活周期的特征 | 第47-48页 |
4.7.2 转基因百脉根AMF定殖率分析 | 第48-49页 |
4.7.3 转基因百脉根中的菌丝的定殖情况分析 | 第49-50页 |
4.7.4 转基因百脉根中的孢子的定殖情况分析 | 第50-51页 |
5 讨论 | 第51-53页 |
6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