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农业生物学论文--农业微生物学论文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油菜苗期的修复效应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15-23页
    1.1 油菜第15页
    1.2 除草剂第15-16页
    1.3 二氯喹啉酸(Quinclorac)第16-17页
    1.4 除草剂降解第17页
    1.5 微生物降解第17-18页
    1.6 二氯喹啉酸降解第18-19页
    1.7 除草剂残留的检测技术第19-20页
        1.7.1 生物测定法第19页
        1.7.2 仪器分析法第19-20页
    1.8 二氯喹啉酸的检测技术第20-21页
        1.8.1 二氯喹啉酸残留检测技术第20页
        1.8.2 样品前处理方法第20-21页
    1.9 全基因组测序第21-23页
2 引言第23-25页
    2.1 研究目的与研究背景第23-24页
    2.2 技术路线第24页
    2.3 研究内容第24-25页
3 材料与方法第25-30页
    3.1 试验材料第25页
        3.1.1 供试土壤第25页
        3.1.2 供试品种第25页
        3.1.3 试验试剂第25页
        3.1.4 培养基及试剂配方第25页
    3.2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方法第25-28页
        3.2.1 降解菌的富集培养第25-26页
        3.2.2 降解菌的分离纯化培养第26页
        3.2.3 降解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6页
        3.2.4 降解菌悬液的制备第26页
        3.2.5 降解菌的降解率测定第26页
        3.2.6 添加回收试验第26页
        3.2.7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第26-27页
        3.2.8 降解菌的形态学鉴定第27页
        3.2.9 降解菌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第27页
        3.2.10 降解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7-28页
    3.3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的降解特性研究第28页
        3.3.1 培养时间对降解菌株降解效果的影响第28页
        3.3.2 初始添加浓度对降解菌株降解效果的影响第28页
        3.3.3 温度对降解菌株降解效果的影响第28页
        3.3.4 pH值对降解菌株降解效果的影响第28页
    3.4 降解菌对油菜苗期二氯喹啉酸药害的修复研究第28-30页
        3.4.1 种子的消毒与催芽第28-29页
        3.4.2 油菜品种筛选试验第29页
        3.4.3 种子萌发试验第29页
        3.4.4 油菜苗期水培试验第29页
        3.4.5 二氯喹啉酸对油菜苗期叶绿素含量、根系生长、根重和根系生长的影响及降解菌对其修复研究第29-30页
4 结果与分析第30-51页
    4.1 二氯喹啉酸标准曲线的制作第30-31页
    4.2 添加回收率试验结果第31页
    4.3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的筛选第31-32页
    4.4 菌株D22和菌株D23的生长曲线测定第32页
    4.5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D22和D23的菌落形态学鉴定第32-34页
        4.5.1 降解菌D22和D23的菌落形态观察第32-33页
        4.5.2 降解菌D22和D23的菌体形态观察第33-34页
    4.6 降解菌D22和D23的生理生化鉴定第34-35页
    4.7 降解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第35-37页
    4.8 降解菌的降解特性研究第37-43页
        4.8.1 培养时间对降解菌D22和D23的降解效果的影响第37-39页
        4.8.2 初始添加浓度对降解菌D22和D23的降解效果的影响第39-40页
        4.8.3 培养温度对降解菌D22和D23的降解效果第40-42页
        4.8.4 pH对降解菌D22和D23的降解效果分析第42-43页
    4.9 二氯喹啉酸抗性品种的筛选第43-44页
    4.10 降解菌的对油菜苗期二氯喹啉酸药害的修复第44-51页
        4.10.1 对叶绿素、根颈长和根鲜重的影响第47-49页
        4.10.2 对油菜根系的影响第49-51页
5 讨论第51-54页
6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1页
附录A第61-62页
附录B第62-63页
作者简介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百脉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LjHDT2对AM真菌共生调节的影响
下一篇: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对Cr(Ⅵ)的还原及其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