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1.2.1 水稻覆膜综合栽培技术 | 第14-15页 |
1.2.2 覆膜栽培对水稻产量、土壤水热条件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 第15-23页 |
1.2.3 西南丘陵区水稻覆膜综合栽培技术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8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27-29页 |
2.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 第29-33页 |
2.3 土壤温度与水分监测 | 第33-34页 |
2.4 植株观测与产量测定 | 第34-35页 |
2.5 氮肥利用率计算 | 第35-37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章 IPMRM对西南丘陵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38-48页 |
3.1 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 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 栽培技术对有效穗的影响 | 第41-46页 |
3.3.1 栽培技术对水稻分蘖动态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2 栽培技术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 第43页 |
3.3.3 栽培技术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地上部氮积累量的影响 | 第43-46页 |
3.4 讨论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IPMRM增产机理研究 | 第48-80页 |
4.1 2011-2015年水稻生育期降雨量和最高、最低气温 | 第48-50页 |
4.2 不同栽培方式下降雨量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 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53-57页 |
4.4.1 栽培方式对>10℃的土壤有效积温的影响 | 第56-57页 |
4.5 栽培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57-68页 |
4.5.1 不同施氮处理对水稻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及氮吸收量的影响 | 第57-62页 |
4.5.2 不同施氮处理传统氮肥利用率 | 第62-63页 |
4.5.3 不同施氮处理~(15)N利用率 | 第63-64页 |
4.5.4 不同施氮处理氮肥有效率和肥料真实利用率 | 第64-66页 |
4.5.5 水稻收获后土壤氮素盈亏和土壤界面氮平衡 | 第66-68页 |
4.6 讨论 | 第68-77页 |
4.6.1 IPMRM的保水作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4.6.2 IPMRM的增温效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4.6.3 IPMRM下高效氮素吸收利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71-7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5.1 结论 | 第80-81页 |
5.2 创新点 | 第81页 |
5.3 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作者简介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