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2页 |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8构成nsp9 N端的鉴定 | 第19-20页 |
1.3.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9与细胞线粒体膜整合的分析 | 第20页 |
1.3.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9中复制非必需位点分析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8构成nsp9 N端的鉴定 | 第22-48页 |
2.1 前言 | 第22-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5页 |
2.2.1 材料 | 第23-28页 |
2.2.2 方法 | 第28-3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2.3.1 Nsp8基因的扩增 | 第35-36页 |
2.3.2 GST-nsp8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 | 第36-37页 |
2.3.3 兔源抗GST-nsp8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7-38页 |
2.3.4 PRRSV感染MARC-145细胞中nsp8与nsp9的共定位分析 | 第38-39页 |
2.3.5 PRRSV感染MARC-145细胞中nsp9包含nsp8的鉴定 | 第39-41页 |
2.3.6 融合表达nsp8和nsp9真核质粒的构建 | 第41-42页 |
2.3.7 瞬时转染与病毒感染细胞中nsp9大小的比较 | 第42-44页 |
2.3.8 PLP2/nsp4对nsp8-9切割活性的分析 | 第44-45页 |
2.4 讨论 | 第45-47页 |
2.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9与细胞线粒体膜整合的分析 | 第48-74页 |
3.1 前言 | 第48-4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9-63页 |
3.2.1 材料 | 第49-55页 |
3.2.2 方法 | 第55-6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0页 |
3.3.1 PRRSV nsp9的膜结合区域鉴定 | 第63-65页 |
3.3.2 PRRSV nsp9三个膜定位区域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65页 |
3.3.3 PRRSV nsp9在线粒体中的亚定位分析 | 第65-66页 |
3.3.4 PRRSV nsp9和其他RTC蛋白与线粒体膜组分关系的分析 | 第66-68页 |
3.3.5 PRRSV nsp9与线粒体在感染细胞中的共定位分析 | 第68-69页 |
3.3.6 干扰线粒体外膜蛋白对PRRSV增殖的影响 | 第69-70页 |
3.4 讨论 | 第70-73页 |
3.5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9中复制非必需位点分析 | 第74-100页 |
4.1 前言 | 第74-75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75-88页 |
4.2.1 材料 | 第75-78页 |
4.2.2 方法 | 第78-8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88-96页 |
4.3.1 PRRSV nsp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88-89页 |
4.3.2 PRRSV HB-1/3.9 nsp9第109位氨基酸插入cDNA的构建与病毒拯救 | 第89-90页 |
4.3.3 PRRSV JXwn06 nsp9第109位氨基酸缺失cDNA克隆的构建与病毒拯救 | 第90-92页 |
4.3.4 PRRSV nsp9第109位氨基酸对病毒增殖的影响 | 第92-93页 |
4.3.5 PRRSV JXwn06 nsp9第109位氨基酸两侧氨基酸缺失cDNA克隆的构建和病毒拯救 | 第93页 |
4.3.6 PRRSV JXwn06 nsp9 N端和C端连接处氨基酸缺失cDNA克隆的构建和病毒拯救 | 第93-94页 |
4.3.7 PRRSV JXwn06 nsp9 C末端氨基酸缺失cDNA克隆的构建和病毒拯救 | 第94-95页 |
4.3.8 PRRSV nsp9 N末端氨基酸缺失cDNA克隆的构建和病毒拯救 | 第95-96页 |
4.4 讨论 | 第96-98页 |
4.5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第七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16页 |
7.1 动脉炎病毒科 | 第102-105页 |
7.1.1. 动脉炎病毒科RdRP的结构特征及与病毒复制的关系 | 第102-103页 |
7.1.2. 动脉炎病毒科RdRP在细胞内的定位 | 第103-104页 |
7.1.3. 动脉炎病毒科RdRP对病毒致病性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7.2 冠状病毒科 | 第105-106页 |
7.2.1. 冠状病毒科RdRP的结构特征 | 第105页 |
7.2.2. 冠状病毒科RdRP在细胞内的定位 | 第105页 |
7.2.3. 冠状病毒科致病因子 | 第105-106页 |
7.3 正黏病毒科 | 第106-109页 |
7.3.1. 正黏病毒科聚合酶复合体的结构特征 | 第106-107页 |
7.3.2. 正黏病毒科聚合酶的定位 | 第107-108页 |
7.3.3. 正黏病毒科聚合酶对病毒致病性和宿主适应性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7.4 黄病毒科 | 第109-112页 |
7.4.1. 黄病毒科RdRp的结构特征 | 第109-111页 |
7.4.2. 黄病毒科RdRp在细胞内的定位 | 第111页 |
7.4.3. 黄病毒科RdRp对病毒致病性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7.5 微RNA病毒科 | 第112-115页 |
7.5.1. 微RNA病毒科RdRp的结构特征 | 第112-114页 |
7.5.2. 微RNA病毒科RdRp在细胞内的定位 | 第114页 |
7.5.3. 微RNA病毒科RdRp对病毒致病性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7.6 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作者简介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