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1 病原学 | 第9-11页 |
2 流行病学 | 第11-15页 |
2.1 PCV3 在国外的流行情况 | 第11-12页 |
2.2 PCV3 在国内的流行 | 第12-13页 |
2.3 PCV3 混合感染现状 | 第13-15页 |
3 PCV3 致病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4 PCV3 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4.1 病原学检测方法 | 第17-23页 |
4.1.1 宏基因组测序法 | 第17-18页 |
4.1.2 PCR/qPCR检测法 | 第18-19页 |
4.1.3 多重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mqPCR)测定法 | 第19-20页 |
4.1.4 Taq Man实时PCR | 第20-21页 |
4.1.5 实时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t-RPA)测定 | 第21-22页 |
4.1.6 SYBR Green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 | 第22页 |
4.1.7 液滴数字PCR(ddPCR)测定 | 第22-23页 |
4.1.8 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法 | 第23页 |
4.2 ELISA检测 | 第23-24页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贵州PCV3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组分析 | 第25-48页 |
1 材料 | 第26-27页 |
1.1 病料来源 | 第26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 方法 | 第27-30页 |
2.1 PCV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7页 |
2.2 病原核酸的提取 | 第27-28页 |
2.3 PCV3 阳性病料的PCR扩增检测 | 第28页 |
2.4 阳性病料统计与分析 | 第28页 |
2.5 PCV3 基因组的扩增 | 第28-29页 |
2.6 PCV3 基因组的获得与分析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3页 |
3.1 病原PCR检测PCV3 结果 | 第30-31页 |
3.2 阳性病料统计与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3.2.1 不同猪群PCV3 阳性数和阳性率分析结果 | 第31页 |
3.2.2 不同样品中PCV3 阳性数和阳性率分析结果 | 第31-32页 |
3.2.3 不同年限PCV3 阳性数和阳性率分析结果 | 第32页 |
3.2.4 贵州省各地州市PCV3 阳性数和阳性率分析结果 | 第32-33页 |
3.2.5 PCV3 与其他病毒的混合感染分析结果 | 第33-34页 |
3.2.6 不同临床表现猪中PCV3 统计分析结果 | 第34页 |
3.3 PCV3 全基因组的获取及分析结果 | 第34-43页 |
3.3.1 PCV3 基因组的扩增结果 | 第34-35页 |
3.3.2 PCV3 基因组的序列分析 | 第35-36页 |
3.3.3 11株PCV3 基因组之间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析 | 第36页 |
3.3.4 贵州11株PCV3与国内外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析 | 第36-37页 |
3.3.5 PCV3 基因组与国内外毒株遗传进化分析 | 第37-39页 |
3.3.6 贵州11株PCV3序列Cap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 第39-40页 |
3.3.7 贵州11株PCV3基因型分析 | 第40-41页 |
3.3.8 贵州11株PCV3 ORF2 编码的Cap蛋白潜在磷酸化位点 | 第41-42页 |
3.3.9 贵州11株PCV3 ORF2编码的Cap蛋白N-糖基化和O-糖基化位点预测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6页 |
5 结论 | 第46-48页 |
第三章 猪圆环病毒3型Cap蛋白的原核表达研究 | 第48-6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1.1 样品和菌株 | 第48页 |
1.2 试验主要试剂 | 第48-49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9-59页 |
2.1 PCV3Cap理化性质分析及稀有密码子预测分析 | 第49-50页 |
2.2 引物设计 | 第50页 |
2.3 pMD-19T-PCV3-Cap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0-53页 |
2.3.1 PCV3-Cap目的片段的获取 | 第50-51页 |
2.3.2 PCV3-Cap目的片段的连接转化 | 第51-52页 |
2.3.3 pMD19-T-PCV3-Cap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第52-53页 |
2.4 pET-32a-PCV3-Cap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53-54页 |
2.5 重组质粒pET-32a-PCV3-Cap的原核诱导表达 | 第54-56页 |
2.5.1 pET-32a-PCV3-Cap质粒转化入原核表达系统 | 第54-55页 |
2.5.2 重组质粒pET-32a-PCV3-Cap蛋白的原核融合表达 | 第55-56页 |
2.5.3 pET-32a-PCV3-Cap原核融合表达总蛋白的提取 | 第56页 |
2.6 原核融合表达蛋白的SDS-PAGE凝胶电泳 | 第56-57页 |
2.7 原核融合表达蛋白的Western-blotting分析 | 第57-59页 |
2.7.1 蛋白Western-blotting分析准备 | 第57-58页 |
2.7.2 蛋白的转膜(半干转) | 第58页 |
2.7.3 Western-blottin反应 | 第58页 |
2.7.4 W-TMB显色 | 第58-59页 |
3 结果 | 第59-66页 |
3.1 PCV3 ORF2 理化性质分析及稀有密码子预测分析结果 | 第59-60页 |
3.2 pMD-19T-PCV3-Cap重组质粒的构建结果 | 第60-61页 |
3.2.1 PCV3 ORF2 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60页 |
3.2.2 pMD-19T-PCV3-Cap质粒PCR及酶切鉴定结果 | 第60-61页 |
3.3 pET-32a-PCV3-Cap重组质粒的构建结果 | 第61-62页 |
3.3.1 pET-32a-PCV3-Cap质粒PCR和酶切鉴定结果 | 第61-62页 |
3.3.2 pMD-19T-PCV3-Cap和 pET-32a-PCV3-Cap质粒测序比对结果 | 第62页 |
3.4 pET-32a-PCV3-Cap蛋白的原核表达研究结果 | 第62-65页 |
3.4.1 pET-32a-PCV3-Cap质粒转入原核表达系统鉴定结果 | 第62-63页 |
3.4.2 SDS-PAGE检测蛋白融合表达时间优化结果 | 第63-64页 |
3.4.3 SDS-PAGE检测蛋白融合表达IPTG浓度优化结果 | 第64页 |
3.4.4 SDS-PAGE检测蛋白融合表达温度优化结果 | 第64-65页 |
3.5 Western-blotting试验结果 | 第65-66页 |
4 讨论 | 第66-68页 |
5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