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43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固态锂电池概述 | 第14-17页 |
1.2.1 固态锂电池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1.2.2 固态锂电池技术优势与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 固体电解质材料概述 | 第17-33页 |
1.3.1 固体电解质及研究历史 | 第17-18页 |
1.3.2 固体电解质中离子输运机制与影响因素 | 第18-21页 |
1.3.3 固体电解质的分类 | 第21-33页 |
1.4 NASICON类型结构固体电解质研究进展 | 第33-37页 |
1.5 NASICON类型结构电解质固态锂电池研究进展 | 第37-41页 |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第2章 制备材料与表征 | 第43-59页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43页 |
2.2 制备步骤 | 第43-47页 |
2.2.1 固体电解质材料制备 | 第44-45页 |
2.2.2 固态锂电池制备 | 第45-47页 |
2.3 材料表征 | 第47-59页 |
2.3.1 热学分析 | 第47-49页 |
2.3.2 物相分析与密度分析 | 第49页 |
2.3.3 微观形貌分析 | 第49-50页 |
2.3.4 固态核磁分析 | 第50页 |
2.3.5 交流阻抗分析 | 第50-53页 |
2.3.6 直流极化分析 | 第53-55页 |
2.3.7 循环伏安分析 | 第55-56页 |
2.3.8 透射电镜分析 | 第56页 |
2.3.9 机械性能分析 | 第56-58页 |
2.3.10 电池性能分析 | 第58-59页 |
第3章 磷源对LAGP固体电解质结构与性能影响 | 第59-71页 |
3.1 磷源对LAGP固体电解质物相与形貌的影响 | 第59-62页 |
3.2 磷源对LAGP固体电解质导电性能的影响 | 第62-64页 |
3.3 磷源对LAGP固体电解质热处理温度的影响 | 第64-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Si对LAGP固体电解质材料结构与性能影响 | 第71-88页 |
4.1 Si对LAGP固体电解质析晶性质影响 | 第71-74页 |
4.2 Si对LAGP固体电解质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74-76页 |
4.3 Si对LAGP固体电解质晶界的影响 | 第76-78页 |
4.4 Si对LAGP固体电解质电学性能的影响 | 第78-80页 |
4.5 热处理温度对固体电解质影响 | 第80-85页 |
4.6 固体电解质电化学窗口与离子电导性 | 第85-8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TiO_2对LAGSP固体电解质材料结构与性能影响 | 第88-109页 |
5.1 TiO_2与LAGSP固体电解质粉预处理 | 第89-90页 |
5.2 TiO_2对LAGSP固体电解质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90-93页 |
5.3 TiO_2对LAGSP固体电解质晶界的影响 | 第93-98页 |
5.4 TiO_2对LAGSP固体电解质电学性能的影响 | 第98-102页 |
5.5 热处理温度对固体电解质影响 | 第102-106页 |
5.6 固体电解质离子导电性 | 第106-10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6章 基于LAGP固体电解质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 第109-129页 |
6.1 固态锂电池的设计与制备 | 第109-110页 |
6.2 电解质薄片的制备与分析 | 第110-114页 |
6.2.1 电解质薄片的制备 | 第110-111页 |
6.2.2 电解质薄片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第111-114页 |
6.3 复合正极的制备与分析 | 第114-124页 |
6.3.1 复合正极的制备 | 第114-115页 |
6.3.2 复合正极的分析 | 第115-124页 |
6.4 固态锂电池性能测试 | 第124-12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9-132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29-130页 |
7.2 展望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9页 |
附录1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9页 |
附录2 博士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149-150页 |
附录3 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