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34页 |
1.1 自交不亲和性概述 | 第13-14页 |
1.2 芸薹属植物自交不亲和反应分子机制 | 第14-21页 |
1.2.1 自交不亲和反应识别基因的鉴定 | 第14-16页 |
1.2.2 S单倍型间的显隐性关系 | 第16-17页 |
1.2.3 芸薹属植物自交不亲和分子机制 | 第17-19页 |
1.2.4 甘蓝型油菜自交亲和性机理的研究 | 第19-21页 |
1.3 拟南芥属植物自交亲和的分子机制 | 第21-23页 |
1.4 十字花科植物柱头-花粉识别过程研究 | 第23-26页 |
1.5 组学技术在自交不亲和分子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1.6 自交不亲和性在甘蓝型油菜育种中的研究和应用 | 第28-32页 |
1.6.1 自交不亲和性在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1.6.2 顺式抑制现象及其在育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 第29-32页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2-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5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2.1.2 载体和菌株 | 第3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4-50页 |
2.2.1 DNA提取 | 第34-35页 |
2.2.2 DNA片段克隆及PCR产物回收 | 第35页 |
2.2.3 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 | 第35-37页 |
2.2.4 载体构建 | 第37-39页 |
2.2.5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39-40页 |
2.2.6 植物总RNA的提取 | 第40-42页 |
2.2.7 RT-PCR与qRT-PCR | 第42-43页 |
2.2.8 自交不亲和表型鉴定 | 第43-44页 |
2.2.9 GUS染色分析 | 第44-45页 |
2.2.10 酵母双杂交分析 | 第45-46页 |
2.2.11 亚细胞定位 | 第46-50页 |
2.3 转录组测序 | 第50页 |
2.3.1 cDNA文库构建和Solexa/Illumina测序 | 第50页 |
2.3.2 RNA-seq数据处理 | 第50页 |
2.3.3 DEGs(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与注释 | 第50页 |
2.4 序列及进化树分析 | 第50-52页 |
3 结果 | 第52-87页 |
3.1 CIMS1是自交不亲和反应的正调控因子 | 第52-61页 |
3.1.1 自交不亲和反应候选基因的确定 | 第52页 |
3.1.2 十字花科植物中CIMS的共线性分析 | 第52-54页 |
3.1.3 CIMS1/CIMS2基因的时空表达 | 第54-55页 |
3.1.4 RNAi骨架载体的构建 | 第55-56页 |
3.1.5 下调BnCIMS1的表达可部分打破Westar的自交不亲和性 | 第56-59页 |
3.1.6 BnCIMS1的亚细胞定位 | 第59页 |
3.1.7 Y2H分析BnCIMS1与BnSRK-1或BnARC1的互作 | 第59-61页 |
3.2 AtCIMS1在拟南芥自交不亲和反应中功能保守性研究 | 第61-67页 |
3.2.1 AtCIMS1和AtCIMS2基因的时空表达 | 第61页 |
3.2.2 转基因自交不亲和拟南芥的创建 | 第61-65页 |
3.2.3 CIMS1在拟南芥自交不亲和反应中具保守功能 | 第65-67页 |
3.3 生物素羧化酶基因(BC)参与调控叶片发育 | 第67-73页 |
3.3.1 下调BnBC的表达导致甘蓝型油菜叶片发育异常 | 第67-70页 |
3.3.2 SLR1启动子表达部位特异性分析 | 第70页 |
3.3.3 下调AtBC的表达影响拟南芥叶片发育及花粉粘附 | 第70-73页 |
3.4 其它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 | 第73-76页 |
3.5 转录组分析亲和/不亲和反应基因表达的时相变化 | 第76-87页 |
3.5.1 转录组比较分析亲和/不亲和反应 | 第76-78页 |
3.5.2 差异表达基因的注释 | 第78-83页 |
3.5.3 所有样品中富集表达的基因 | 第83-86页 |
3.5.4 转录组数据的验证 | 第86-87页 |
4 讨论 | 第87-99页 |
4.1 CIMS1是自交不亲和反应的正调控因子 | 第87-89页 |
4.2 拟南芥自交不亲和性的重建 | 第89-90页 |
4.3 SLR1启动子的特异性 | 第90-91页 |
4.4 生物素羧化酶与脂肪酸合成 | 第91-92页 |
4.5 转录组分析花粉-柱头互作特征 | 第92-94页 |
4.6 花粉-柱头互作与病原菌-植物互作的相似性 | 第94-96页 |
4.7 柱头中的SAM循环 | 第96页 |
4.8 总结与展望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21页 |
附录Ⅰ | 第121-122页 |
附录Ⅱ | 第122-123页 |
附录Ⅲ 作者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