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木薯(树薯)论文

木薯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词表第12-13页
1 前言第13-27页
    1.1 木薯概述第13-14页
        1.1.1 木薯简介第13页
        1.1.2 木薯的经济价值与生产加工第13-14页
    1.2 高通量测序技术体系及其主要应用第14-20页
        1.2.1 高通量技术体系第14-16页
        1.2.2 基因组denovo测序第16-17页
        1.2.3 变异检测第17-20页
        1.2.4 RNA测序第20页
    1.3 植物关联分析研究进展第20-22页
        1.3.1 关联分析的基础与策略第20-21页
        1.3.2 关联分析在植物中的发展趋势第21-22页
    1.4 木薯种质资源遗传研究进展第22-26页
        1.4.1 木薯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第22-23页
        1.4.2 木薯种质资源的多样性评价第23-24页
        1.4.3 木薯遗传图谱构建和主要性状的QTL定位第24-26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6-27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7-39页
    2.1 木薯实验群体的材料来源与田间种植第27-30页
        2.1.1 木薯实验群体的材料来源第27-30页
        2.1.2 田间种植实验第30页
    2.2 木薯主要农艺性状鉴定与分析第30-33页
        2.2.1 木薯主要农艺性状鉴定第30-32页
        2.2.2 产后生理衰变的测定第32页
        2.2.3 木薯23个农艺性状的表型分析第32-33页
    2.3 木薯关联群体基因型鉴定第33-37页
        2.3.1 DNA提取第33-34页
        2.3.2 AFSM建库测序第34-36页
        2.3.3 SNP提取与注释第36-37页
    2.4 群体结构与连锁不平衡分析第37页
    2.5 连锁不平衡(LD)分析第37页
    2.6 关联分析第37-38页
    2.7 候选基因筛选及其表达分析第38页
    2.8 候选基因GO(Gene Ontology)注释第38-39页
3 研究结果第39-92页
    3.1 表型分析第39-55页
        3.1.1 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第39-45页
        3.1.2 木薯PPD分析第45-46页
        3.1.3 数量性状的BLUP分析和广义遗传力的评估第46-48页
        3.1.4 木薯种质资源的表型聚类分析第48-50页
        3.1.5 表型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第50-53页
        3.1.6 木薯种质的综合评价第53-55页
    3.2 木薯群体基因型变异分析第55-58页
        3.2.1 木薯DNA提取、建库、测序与变异位点统计第55-57页
        3.2.2 SNP多态性分析第57-58页
    3.3 木薯群体结构第58-61页
    3.4 木薯遗传多样性第61页
    3.5 木薯全基因组的连锁不平衡第61-62页
    3.6 重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第62-87页
    3.7 显著性位点的一因多效分析第87-88页
    3.8 候选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第88-90页
    3.9 候选基因的GO注释第90-92页
4 讨论第92-98页
    4.1 表型多样性与综合性评价第92-93页
    4.2 木薯遗传多样性第93页
    4.3 群体结构与连锁不平衡第93-94页
    4.4 测序技术与群体大小第94-95页
    4.5 木薯主要性状的关联分析第95-97页
    4.6 展望第97-98页
结论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2页
附录第112-139页
    附录1 木薯鲜薯淀粉含量的测定第112-113页
    附录2 CTAB法提取叶片DNA第113页
    附录3 接头、barcode和引物第113-115页
    附录4 木薯每个材料的测序数据量第115-116页
    附图1 质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116-117页
    附图2 淀粉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117-118页
    附图3 干物质含量的全基因关联分析第118-121页
    附图4 块根条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121-123页
    附图5 块根产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123-125页
    附图6 干物质产量的全基因关联分析第125-127页
    附图7 第一分支高度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127-129页
    附图8 主茎粗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129-131页
    附图9 中间裂叶长度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131-133页
    附图10 中间裂叶宽度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133-134页
    附图11 叶柄长度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134-135页
    附图12 裂叶长宽比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135-138页
    附图13 PPD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138-139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39-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反应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及挖掘
下一篇:水稻Pht1家族磷酸盐转运基因时空表达分析及OsPT4在水稻中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