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追尾碰撞结构安全性及乘员损伤防护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汽车追尾碰撞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2-14页 |
| ·汽车追尾碰撞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实车碰撞试验法 | 第14页 |
| ·台车碰撞试验法 | 第14-15页 |
| ·计算机仿真分析法 | 第15页 |
| ·汽车追尾碰撞相关试验法规 | 第15-19页 |
| ·头枕相关法规 | 第15-17页 |
| ·座椅系统相关法规 | 第17-19页 |
| ·高速追尾碰撞燃油系统稳定性法规 | 第19页 |
| ·研究课题的内容 | 第19-21页 |
| 第2章 汽车碰撞安全性仿真的基本理论 | 第21-32页 |
| ·碰撞仿真的基本理论 | 第21-29页 |
| ·有限元理论 | 第21-27页 |
| ·多刚体理论 | 第27-29页 |
| ·碰撞损伤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追尾碰撞仿真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 第32-38页 |
|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参数的选择 | 第32-34页 |
|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 ·计算中相关参数的选择 | 第33-34页 |
| ·整车有限元模型有效性确认 | 第34-35页 |
| ·整车追尾碰撞仿真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确认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轿车高速追尾碰撞结构安全性研究 | 第38-51页 |
| ·追尾碰撞的碰撞特性研究 | 第38-41页 |
| ·碰撞力的传递分析 | 第38-39页 |
| ·追尾碰撞的动力学研究 | 第39-41页 |
| ·追尾碰撞车身结构安全性评价方法 | 第41-42页 |
| ·提高追尾碰撞结构耐撞性的方法 | 第42-44页 |
| ·改变板料厚度 | 第42-43页 |
| ·高强度钢的应用 | 第43-44页 |
| ·后部结构参数的选择与试验设计 | 第44-46页 |
| ·试验设计方法的选用 | 第45页 |
| ·后保险杠和后纵梁设计变量选择 | 第45-46页 |
| ·后保险杠和后纵梁的试验设计 | 第46页 |
| ·仿真试验结果的分析 | 第46-50页 |
| ·油箱最大有效塑性应变值及其Ki值 | 第47-48页 |
| ·总吸能量及其Ki值 | 第48页 |
| ·优化方案的选取 | 第48-49页 |
| ·优化方案仿真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追尾碰撞中座椅参数对驾驶员损伤的影响 | 第51-62页 |
| ·多刚体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1-53页 |
| ·车体模型 | 第51页 |
| ·假人的调用 | 第51-52页 |
| ·假人的定位 | 第52页 |
| ·安全带的定位 | 第52-53页 |
| ·多刚体仿真模型的验证 | 第53-54页 |
| ·碰撞脉冲 | 第53页 |
| ·仿真模型的验证 | 第53-54页 |
| ·座椅的设计参数 | 第54-56页 |
| ·设计参数 | 第54页 |
| ·加载碰撞脉冲 | 第54-55页 |
| ·输出参数 | 第55-56页 |
| ·头枕的位置对驾驶员损伤的影响 | 第56-58页 |
| ·头枕与头部的水平距离 | 第56-57页 |
| ·头枕与头部的竖直距离 | 第57-58页 |
| ·靠背倾角对驾驶员损伤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座垫倾角对驾驶员损伤的影响 | 第59-60页 |
| ·靠背刚度对驾驶员损伤的影响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总结和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