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借调现象研究--以X县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数据来源 | 第17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2 借调的特征 | 第20-21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3.1 动态适应原理 | 第21页 |
2.3.2 能岗匹配原理 | 第21-22页 |
2.3.3 小结 | 第22-23页 |
3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借调缘起 | 第23-27页 |
3.1 借调历史回顾 | 第23-24页 |
3.2 借调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4-26页 |
3.3 小结 | 第26-27页 |
4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借调影响分析 | 第27-34页 |
4.1 正面影响 | 第27-30页 |
4.1.1 丰富了用人方式 | 第27-28页 |
4.1.2 发现和培养人才 | 第28-29页 |
4.1.3 有利于信息交流,推动政策落地 | 第29-30页 |
4.1.4 排忧解难 | 第30页 |
4.2 负面影响 | 第30-34页 |
4.2.1 形成不良风气 | 第30-31页 |
4.2.2 滋生腐败 | 第31-32页 |
4.2.3 影响被借调者发展 | 第32页 |
4.2.4 影响被借调单位工作开展 | 第32-34页 |
5 X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借调现状 | 第34-42页 |
5.1 X县概况 | 第34页 |
5.2 X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借调概况 | 第34-37页 |
5.1.1 借调主体分析 | 第34-35页 |
5.1.2 借调人员流向分析 | 第35-36页 |
5.1.3 借调种类 | 第36-37页 |
5.3 借调前后对比分析 | 第37-41页 |
5.3.1 借调单位与被借调单位 | 第37-38页 |
5.3.2 借调人员 | 第38-41页 |
5.4 借调后续分析 | 第41页 |
5.5 小结 | 第41-42页 |
6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借调原因分析 | 第42-48页 |
6.1 从借调主体角度分析 | 第42-44页 |
6.1.1 借调单位 | 第42页 |
6.1.2 被借调人员 | 第42-44页 |
6.1.3 被借调单位 | 第44页 |
6.2 政策制度角度分析 | 第44-47页 |
6.2.1 编制缺乏弹性 | 第44-45页 |
6.2.2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 第45页 |
6.2.3 人员流动不畅 | 第45-46页 |
6.2.4 培训机制不健全 | 第46-47页 |
6.2.5 绩效考核缺乏客观公正 | 第47页 |
6.3 小结 | 第47-48页 |
7 合理借调路径分析 | 第48-54页 |
7.1 规范借调行为 | 第48-49页 |
7.2 建立编制分配动态调整机制 | 第49-50页 |
7.3 完善人力资管管理制度 | 第50-52页 |
7.4 转变政府职能 | 第52-53页 |
7.5 小结 | 第53-54页 |
8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A: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借调现象研究调查问卷 | 第57-60页 |
附录 B: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借调现象研究访谈问题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