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精神病学论文--中毒性精神障碍论文

Epac在VTA多巴胺神经元内源性大麻素介导的抑制性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2-19页
    1.1 选题依据第12-14页
    1.2 研究假设第14页
    1.3 研究内容第14-16页
    1.4 技术路线图第16-19页
2 文献综述第19-35页
    2.1 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第19-22页
        2.1.1 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概述第19-20页
        2.1.2 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第20-21页
        2.1.3 VTA脑区DA能神经元的GABA能传入通路第21-22页
    2.2 内源性大麻素第22-30页
        2.2.1 内源性大麻素概述第22-23页
        2.2.2 内源性大麻素受体第23-24页
        2.2.3 CB1受体介导的突触可塑性第24-27页
        2.2.4 内源性大麻素、可卡因成瘾与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第27-30页
    2.3 Epac与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第30-35页
        2.3.1 Epac—cAMP直接激活的生物功能调节靶点第30-31页
        2.3.2 Epac的表达分布和构象第31-32页
        2.3.3 Epac与神经系统功能第32-34页
        2.3.4 Epac、内源性大麻素与药物成瘾第34-35页
3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第35-52页
    3.1 研究动物第35-36页
    3.2 离体脑片的制备第36-38页
        3.2.1 液体的配置第36-37页
        3.2.2 脑片制备第37-38页
    3.3 脑片膜片钳电生理记录第38-42页
        3.3.1 膜片钳系统的准备第38页
        3.3.2 玻璃微电极的拉制第38页
        3.3.3 全细胞记录第38-40页
        3.3.4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s)的记录第40-41页
        3.3.5 DSI的诱导第41-42页
        3.3.6 I-LTD的诱导第42页
        3.3.7 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s)的记录第42页
    3.4 在体细胞外电位记录第42-44页
        3.4.1 小鼠麻醉第42-43页
        3.4.2 玻璃电极的植入第43-44页
        3.4.3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鉴定第44页
    3.5 免疫荧光染色第44-46页
        3.5.1 固定和脱水第44-45页
        3.5.2 切片、染色第45-46页
        3.5.3 拍照第46页
    3.6 CPP行为学实验第46-48页
        3.6.1 适应期第46-47页
        3.6.2 预测试期第47页
        3.6.3 条件化训练期第47-48页
        3.6.4 测试期第48页
    3.7 主要仪器第48-49页
    3.8 试剂与耗材第49-50页
    3.9 数据处理第50-52页
4 实验结果第52-89页
    4.1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鉴定第52-54页
    4.2 Epac在VTADA神经元DSI诱导中的作用第54-58页
        4.2.1 8-CPT易化VTADA神经元的DSI第54-56页
        4.2.2 8-CPT经Epac2易化VTADA神经元的DSI第56-58页
        4.2.3 不同浓度8-CPT对VTADA神经元DSI的影响第58页
    4.3 Epac在VTADA神经元I-LTD诱导中的作用第58-63页
        4.3.1 8-CPT易化VTADA神经元CB1受体介导的I-LTD第58-61页
        4.3.2 8-CPT经Epac2易化VTADA神经元的I-LTD第61-63页
    4.4 8-CPT易化VTADA神经元DSI和I-LTD的信号转导机制第63-69页
        4.4.1 8-CPT经Epac-PLCε易化VTADA神经元的DSI第63-65页
        4.4.2 8-CPT经Epac-PLCε易化VTADA神经元的I-LTD第65-66页
        4.4.3 8-CPT经Epac-PLCε-2-AG易化VTADA神经元的DSI第66-68页
        4.4.4 8-CPT经Epac-PLCε-2-AG易化VTADA神经元的I-LTD第68-69页
    4.5 Epac激活抑制VTADA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传递第69-72页
    4.6 Epac2介导可卡因CPP小鼠VTADA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损伤第72-76页
        4.6.1 Epac2介导可卡因CPP第72-74页
        4.6.2 Epac2介导可卡因CPP小鼠VTADA神经元sIPSCs损伤第74-76页
    4.7 PLCε介导可卡因CPP小鼠VTADA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损伤第76-80页
        4.7.1 PLCε介导可卡因CPP第76-78页
        4.7.2 PLCε介导可卡因CPP小鼠VTADA神经元sIPSCs损伤第78-80页
    4.8 Epac2信号通路介导可卡因诱导的VTADA神经元兴奋性增强第80-82页
    4.9 白藜芦醇改善可卡因成瘾导致的小鼠VTADA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损伤第82-89页
        4.9.1 白藜芦醇预处理改善可卡因成瘾第83-84页
        4.9.2 白藜芦醇对VTADA神经元GABAA受体介导的突触后电流的影响第84页
        4.9.3 白藜芦醇对VTADA神经元GABAB受体介导的突触后电流的影响第84-86页
        4.9.4 白藜芦醇对可卡因CPP诱导的VTADA神经元sIPSCs损伤的影响第86-89页
5 讨论第89-103页
    5.1 Epac激活易化VTADA神经元的DSI和I-LTD第90-94页
    5.2 可卡因CPP需要Epac的介导第94-95页
    5.3 Epac-PLCε信号通路介导可卡因诱导的VTADA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损伤第95-98页
    5.4 白藜芦醇缓解可卡因成瘾导致的抑制性突触传递损伤第98-100页
    5.5 展望——Epac在成瘾运动康复中的潜在作用第100-103页
6 结论与建议第103-104页
    6.1 结论第103页
    6.2 建议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7页
附录第117-118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种典型竹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及驱动力分析
下一篇:大负荷训练致大鼠蛋白尿发生时足细胞裂孔隔膜的变化及其机制